纺织品实验室技术创新
近日,中山检验检疫局国家质检总局纺织品检测区域性中心实验室通过广东省纺织纤维含量快速检测标准化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认定,这是广东检验检疫局辖区内首次获批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实验室,标志着检验检疫实验室的发展建设已深度融入地方、获得广泛认同。
国家级及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是政府科技管理部门科技发展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围绕促进科技创新,加速科研成果工程化、产业化,开发产业发展中的共性、关键技术,带动相关行业技术水平提升和科技进步,增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和市场竞争力。
创新技术
引领纺织品检测市场新导向
中山局纺织品实验室长期从事近红外法快速定量分析纺织品成分领域的研究,数年前最先提出“制作标准样品理论”,并试验制作成功发表了研究论文,丰富了赋值标准品库,提高了效率,节约了成本。目前已经制作出2000个赋值样品,形成了小规模的生产线,并且投入使用,成为该领域全国领先单位之一。
近红外法定量分析图谱库法,是近年来发展较快的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农业、药物、炼油和化工等领域。而近红外法定量分析纺织品,核心技术是拥有用于比对的全面多样的标准品。中山局创新这项技术,可以带动纺织品检测市场取得进步,降低有机物污染,保护环境。传统方法每100份纺织纤维成分定量检测,需要消耗967元的化学试剂,而新方法估算全国可减少使用1934万元化学试剂,极大地降低了污染、保护了环境;采用该方法几分钟就可得到纺织品成分的检测结果,不破坏样品,大大方便了纺织品贸易质量鉴定,扩大了检测市场。
中国色谱分析技术的开拓者陆婉珍院士在“近五年我国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研究与应用进展”一文中对中山局有关近红外的工作给予肯定。南方日报、世界服装鞋帽网等多家媒体对中山局关于近红外的研究进行了专题报道。
“制作近红外法定量分析纺织品成分的标准样品理论”填补了世界快速检测纺织品成分领域空白,使我国纺织品检测达到国际领先地位,将来可望能够由我国制定相关国际标准,这对于我国作为全世界最大的纺织品生产地有着重要意义。
积沙成塔
创建纺织品检测市场新思维
区域性中心实验室在质检系统内不是“高大上”,各方面条件也有限。中山局纺织品检测实验室独辟蹊径,在众多实验室服务地方发展中脱颖而出。
长期以来他们孜孜不倦追求,深耕细致做科研,近年先后被评为全国纺织品标准化先进集体,主持完成的“近红外光谱技术在纤维含量快速测定推广应用中的关键技术研究”项目获得科技部授权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的三等奖,参与完成的“纺织纤维成分快速测定-近红外光谱法及其检测标准的建立”项目获得“纺织之光”科技进步奖的二等奖,有各类专利18项、各类标准制修订10项。其研究成果纺织纤维含量快速检测核心技术,大幅缩短检测周期,使原来2-3天完成的检测时间缩短至几分钟,极大程度地提高了检测效率,在鉴别真假、伪劣纺织品、维护市场秩序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不同于传统的化学法破坏性测试,新的无损检测方式为用户委托的贵重样品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颠覆了传统化学法高污染的检测模式,实现了整个检测过程零污染零排放,对环境保护具有重要的社会效益。
实验室研发的“纤维纺织品自动切样机”获得实用新型专利,解决了纤维纺织品柔性韧性材料难以实现机械自动化切割的老大难问题,设备销往同行业30多个单位。
同心协力
瞄准纺织品检测市场新需求
近年来广东局出台了一系列创新发展实验室的管理政策,鼓励实验室发扬先行先试精神,花大力气开拓市场、服务社会。
中山局高度重视实验室建设,局领导带队调研该项目,通过多渠道优先解决设备资金问题,创造有利条件保障科研组顺利开展工作。同时看准时机,积极组织申报“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我们这项技术创新已经带动纺织纤维成分测定产业,将来极有可能产生深远影响。”该局局长吴春景表示。
“现在用户对我们期望很大,实验室制作的赋值样品供不应求,急需改进生产技术、提高生产效率,快速制作出更多的赋值样品,以满足市场需求。”中山局纺织品检测实验室学科带头人王京力研究员说:“规划我们的标准品生产基地是,每年生产上万个样品,经济效益可达到上百万元”。
虽然中山局纺织品实验室地处三线城市,只是区域性中心实验室,但是一样能够为促进地方纺织品产业发展做出贡献。据介绍,他们的目标是建成“近红外光谱分析技术用纺织纤维含量国家标准品生产基地”,获得国家标准品认证资质,成为全国纺织品检测行业的知名实验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