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国药典是如何测定药物溶解度的?
溶解度是一种物理性质,是药物的重要参数之一。
药物研发过程中,药物的溶解度在药物制剂的设计、制备、质量控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直接影响药物体内吸收与生物利用度的重要因素,尤其对新药而言更有意义。
在质量研究过程中必须考虑药物的溶解度,这关系到溶液的制备、流动相的选择等。
分析的小伙伴对溶解度测定应该是很熟悉的,大家有没有为溶解度的测定方法纠结过?在什么样的环境中操作?怎么配制样品?使用什么容器?多少溶剂溶解多少样品?振摇几次?振摇多久?
今天,景源详细介绍各国药典(中国药典、欧洲药典、美国药典、日本药典)中溶解度的测定方法,博采各家之长,解决以上疑惑,让咱们从今以后能够顺顺利利地测定药物的溶解度。
1、中国药典
中国药典对溶解度划分为七个类别,并且七个类别都是独立操作,这与欧洲药典不同。
具体操作过程:需要换算为可行的称样量、溶剂量(不能全部简单地直接取1 g的样品量!)。
2、美国药典
美国药典将溶解度也划分为七个类别,与中国药典一致,但是十分简略,没有具体的操作过程。
3、欧洲药典
欧洲药典的溶解度(solubility)划分为六个类别,没有“几乎不溶或不溶"这个类别。
欧洲药典操作过程是最详细并且简便的,体现在如下几点:
取样量和溶剂用量不用经过换算,取样量固定为100mg(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10mg(微溶)、1mg(极微溶解);溶剂用量也是固定的。
2、极易溶解、易溶、溶解、略溶这四个类别只需要取样一次,实验过程都是先从极易溶解开始,循序渐进地往下一个等级考察。虽然与中美日三国药典的具体操作有差异,但是结果是一致的!
3、欧洲药典与其他三国药典对于几个溶剂用量节点(10 ml、30 ml、100 ml、1000 ml)的划分是不一致的,比如,取1 g样品溶解在10 ml溶剂中,欧洲药典为易溶,中美日药典为溶解。这个溶剂用量的节点是要注意的。
4、日本药典
日本药典把溶解度划分为七类,表述与中美药典一致,实验过程与中国药典一致,但没有对细粉的概念进行详细说明。在此不赘述。
5、总结
通过以上四家药典中溶解度的详细解读,大家是不是能判断出哪个药典的溶解度部分优质?参考标准时,是不是就能灵活运用了?
我们从以下几方面,将四家药典的不同点进行比较。
中美日三国药典对于溶解度的划分是一致的,欧洲药典在溶剂用量节点上稍有不同。
溶解度受药物的物理化学性质(例如表面积、颗粒大小、晶型)、介质的性质、以及溶解度测定参数的控制(例如温度、时间、搅拌法)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实验过程中这些参数都是要注意的。
欧洲药典对溶解度的具体要求是最详细的,当需要使用中美日药典时,大家可以将欧洲药典的“样品配制"直接搬来使用!但是,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注意,这样用的话会有个问题,如果套用的话,上述欧洲药典部分提出的溶剂用量节点的问题怎么办?小编的建议是称样量稍小于100 mg,就能满足中美日三国的要求了。要是使用的是欧洲药典,称样量只要不超过111mg都是可以的。
最后景源提醒大家,在参考国外标准时,一定要按照标准所使用的药典方法!
参考文献
1、中国药典(2020年版)
2、美国药典(43版)
3、欧洲药典(10.0版)
4、日本药典(1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