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标准物质进行期间核查?

对于标准物质的期间核查,首先要区分有证标准物质、标准物质和实验室配置的标准溶液,根据不同的标准物质,采用不同的核查方式。

CNAS-CL10第5.6.3.3条给出了标准物质期间核查的要求。

实验室很难对有证标准物质的定值进行核查,只能对其储存和使用严格管理,确保在有效期内使用。对于标准物质,主要还是从标准物质的性状是否有异常变化、储存环境是否符合要求等方面着手。对于配置成标准溶液的标准物质,实验室应关注其稳定性,质控数据可以间接反映出标准溶液的稳定性。

标准物质使用中的常见问题

标准样品(RM)是一种或多种特性值已经很好地被确定的足够均匀的材料或物质,有证标准样品(CRM)是附有证书的标准样品,其一种或多种特性值用建立了溯源性的程序确定,使之可溯源到准确实现用于表示该特性值的计量单位,而且每个标准值都附有给定置信水平的不确定度。在化学分析实验室中标准样品被广泛用于校准仪器、评价测试方法或为材料赋值,标准物质的正确使用和规范管理对保证分析结果的准确性、溯源性有重要意义。

1、有证书(certificate)的标准物质就是有证标准物质(CRM)吗?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理解“有证标准物质(certified reference material)"的含义。有证标准物质是指“附有由权wei机构发布的文件,提供使用有效程序获得的具有不确定度和溯源性的一个或多个特性值的标准物质"。因此,有证书的标准物质不一定就是有证标准物质。

2.有证标准物质和其他标准物质在使用上有什么区别?首先应明确,只有有证标准物质提供的认定值或标准值才能够用于校准、为其他物质赋值以及测量正确度确认,并通过其使用来声明测量结果的计量学溯源性。在日常测量中,还会使用其他类型的标准物质,它们主要用于开展测量质量控制、测量精密度确认等。有时,在缺少有证标准物质的情况下,也不得不使用这些标准物质来开展校准等活动,但是应进一步评估这些标准物质是否符合有证标准物质的特征,或溯源性和量值不确定度水平是否能够充分满足测量结果溯源性和准确度要求。3.有证标准物质的参考值或信息值怎么用?有证标准物质的证书中,有时会提供一些额外的参考值或信息值,这些值通常缺少明确的计量学溯源性,缺少不确定度信息或不确定度评估不全面,因此它们的主要用途是帮助用户了解标准物质基体组成,判断标准物质的适用性,或视可靠程度用于开展测量质量控制。4.标准物质一定要在有效期内使用吗?标准物质的有效期是研制单位根据稳定性研究数据,为了确保标准物质量值及不确定度的可靠性而确定的,因此,务必在有效期内使用。到期后未使用的标准物质也许仍旧稳定,对于一些批量较大、稳定性周期较长(如5年)的标准物质,研制单位有时会提供延长有效期的服务,但是在标准物质的稳定性无法得到研制单位保证的情况下,用户如果继续使用该标准物质,需自行承担责任。5.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有什么意义?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是在均匀性研究中规定的。使用标准物质时的实际取样量应不低于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当小于标准物质的最小取样量时,证书中声明的标准物质特性量值和不确定度等参数可能会由于标准物质的不均匀性而不再有效。6.标准物质的测量值一定要在不确定度范围之内吗?如果实验室对标准物质的测量值超出了标准物质特性量值的不确定度范围,是不能直接得出测量结果存在偏差的结论的,原因是标准物质的不确定度U标准物质仅包括了与标准物质定值、均匀性、稳定性有关的不确定度,没有涉及用户在实验室里对标准物质进行测量有关的随机不确定度U测。因此,应采取以下通用公式判断标准物质测量值与标准值之间存在.7.为什么一定要按照证书中规定的条件使用和保存标准物质?标准物质证书中规定的使用和保存条件是确保标准物质有效性的必要条件。标准物质的保存条件是在稳定性研究中确定的,而标准物质的使用条件(如温度、配制方法、干燥方法、水分校正方法、混匀方法等),则是标准物质定值过程严格确定和遵守的,不按照规定使用和保存会导致标准物质的量值不再有效,测量结果与标准值相比较出现偏差。8.校准用标准物质的稀释和使用过程中应注意什么问题?用户购买到的校准用标准物质常常浓度较高,不能直接使用,应做好这些过程的质量控制。标准物质稀释配制过程中所使用的容器与稀释剂需要引起注意。有些物质用玻璃瓶存储时,容易受降解或溶出的影响,这时就要使用其他材料的瓶子,如K、Na等元素溶液标准物质,需采用塑料瓶保存;有些物质用塑料瓶存储则会发生吸附或溶出,如汞在塑料瓶中可能会产生吸附现象,因此选择玻璃瓶较为可靠。所采用的稀释剂除了应对空白进行必要的控制外,不同的稀释剂其稳定效果也不同,原则上应按照检测标准方法中规定的稀释剂品种及浓度进行配制。标准物质称量、稀释过程中使用的计量器具(如天平、移液器、容量瓶等),应经适当的校准或检定确认符合准确度要求,特别是有机分析中使用的微量注射器和移液枪的误差较大,应注重进行日常校准。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