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物质及标准品,国内行业发展状况分析
(1) 发展历程
在我国,进口标准物质仍然占据市场主导地位,近年来本土标准物质生产者体系与国际接轨,标准物质生产者和有证标准物质的数量日益增加、质量显著提高。
我国的标准物质研究起步较晚,1955年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成立后,开始根据国际计量科学前沿,开展计量基准、计量标准和标准物质的国际量值比对,实现国际等效。近年来中国计量院及众多国家科研机构开展了大规模的标准物质研制工作,围绕食品、环境、临床、能源等领域研发多项标准物质,填bu了这些领域的空白。根据我们从CNAS得到的数据,目前获得CNAS标准物质/标准样品生产者认可的单位共29家,其中民营企业15家,对比2020年的6家出现了大幅增长,民营标准物质生产企业对市场影响力得到了极大提升。
(2) 总体情况
我国国家标准物质方面,根据国家标准物质资源共享平台的统计,至2021年底的获批总量已突破15000种,其中一级标准物质突破3000种,二级标准物质突破12000种。国家标准样品方面,截至2020年12月,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共组织研制并批准发布了4200余项国家标准样品。此外,国家药品标准物质、冶金等行业标准样品也有不小体量。
以国家标准物质2017年到2021年的发展来看,合计获批品种数量5100余种,占截止2021年底全部获批总量的34%。13个领域大类中,环境、化工、临床药物、食品、地质矿产5个领域品种数量增加最快,其中环境领域增加超过2000种,增速尤为明显,化工、临床药物、食品3个领域也分别增加超过500种。从增量在本领域标准物质总量(截止2021年底)的占比看,食品、有色金属、地质矿产、环境、物化特性、临床药物领域均达到30%以上。
(3) 重点研发方向及新品种
从品种和特性值类型相对不重复且能够代表国内最高研制水平的一级标准物质来看,地质矿产、食品、临床、环境、物化特性领域品种数量增长最多。近5年的新品种主要涉及:
用于增加化学成分量量值溯源体系中顶层资源覆盖性的标准物质
在有机和气体成分量方面针对溯源需求的物质
无机和有机同位素稀释质谱法的更广泛应用
生物特性相关标准物质
其他物理与物理化学特性、工程特性相关标准物质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