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血清实验中常见问题及解答

科研血清是由血浆去除纤维蛋白原而形成的一种很复杂的混合物,其组成成份虽大部分已知,但还有一部分尚不清楚,且血清组成及含量常随供血动物的性别、年龄、生理条件和营养条件不同而异。景源实验技术介绍一下在科研血清实验中常见的一些问题。

1、如何贮存和冻结血清才不会使产品质量受损?

将血清从冷冻箱取出后,先置于2~8℃冰箱使之融解,然后在室温下使之全融。但有必要注意的是,融解过程中有必要规矩地摇晃均匀。长时刻贮存在2-8℃时,血清中的各种蛋白和脂蛋白(如冷凝集素、纤维蛋白原、玻粘连蛋白等)可能聚集而构成沉积或可见的混浊。因而,推荐在-20℃以下贮存血清,并防止反复冻融。主张血清应保存在-2O℃。若存放于4℃时,请勿超过一个月。若一次无法用完一瓶,主张无菌分装血清至恰当的灭菌容器内,再放回冷冻。

2、血清中包含絮状沉积,它们是什么,怎样处理?

这些沉积包含纤维蛋白和脂蛋白。这是正常特性,不会影响产品性质。要除掉沉积,离心血清(400g,1-2分钟)或许简单的让其沉积在瓶子底部,将血清小心地转移到另一个无菌瓶里(一般不主张选用过滤的办法除掉沉积,由于沉积会堵塞滤膜而无法过滤)。大多情况轻轻摇动沉积并加热至37℃就会再溶解。所以,运用产品时要摇动并加热血清至37℃,沉积会天然消失。

3、如何防止血清中发作沉积?

按如下操作可防止沉积的发作:

(1)冻结血清时,请随时将之摇晃均匀,使温度及成分均一,削减沉积的发作。

(2)血清分装冻存时,须规矩摇晃均匀(当心勿形成气泡),使温度与成分均一。

(3)勿直接由-20℃直接至37℃冻结,因温度改变太大,简单形成蛋白质凝结而发作沉积。

(4)勿将血清置于37℃太久,否则血清会变得污浊,一起血清中许多较不稳定的成份也会因而受到破坏,从而影响血清的品质。

(5)若有必要做血清的热灭活,请遵守56℃,30分钟的原则,并且随时摇晃均匀。温度过高,时刻过久或摇晃不均匀,都会形成沉积物的增多。

在ELISA实验的过程中,血清培养是很重要的步骤,但是在这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的问题,比如说,在培养进程中会出现一个个“小黑点"的现象,这是怎样一回事呢?接下来就为大家解析一下这个现象出现的原因以及解决方法。

我们一旦发现培养基中有黑点,我们先不要着急,也不要慌张,要搞清楚这个黑点是什么?什么构成的?首先,要肉眼观察培养基是否混浊,然后,在镜下观察培养细胞生长的状况,黑点是否游动等。如果细胞被污染,微生物则会不断繁衍,培养基就会敏捷变黄、变混浊。污染包括细菌污染、支原体污染等。如果在镜下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出色,与黑点出现前比较,没有任何改变,那么,黑点的出现或许与以下几种状况有关:

第一,细胞生长过老,黑点是破碎的细胞残骸

第二,血清质量欠好,重复冻融的效果

第三,制作培养基的pH值偏高,不宜细胞生长

第四,制作培养基的水质、容器不合格(可应用离心、过滤的方法去除这些黑点)

第五,培养的原代细胞中出现小黑点(或许是原代组织中的杂质,屡次传代能够消除)。

那么我们怎样防止黑点生成呢?一般要做到以下几点:

(1)尽可能减少血清冻融次数。

(2)培养基无需37℃水浴。

(3)培养基保持PH值7.0- 7.2。

(4)严格控制制作培养基的水质,容器定时冲刷。

(5)掌握细胞传代的机会,细胞切勿生长过老。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