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内衣中的“高科技”纤维真有这么好?还是自己穿多几件衣服吧。

2018年的第一场雪来得轰轰烈烈,势头强劲,眼下单衣单裤已无法抵御瑟瑟寒风,而里三层外三层裹成熊又不符合当下都市人的审美追求。于是,各大商场的“过冬神器”——“发热内衣”,一时炙手可热,一衣在身似乎便可“美丽不冻人”。然而,发热内衣的保暖效果真的有商家说的那么神奇吗?这些纤维的发热原理又是什么呢?


初探虚实:发热内衣中的“高科技”纤维

市面上的发热内衣品牌众多、款式各异,在淘宝、京东等各大网购平台都有销售,面料更是五花八门。不少品牌的发热内衣,其吊牌或洗水标标示的主要成分为聚酯纤维(涤纶)、粘胶纤维、腈纶、锦纶等,此外,有些品牌的发热内衣还在吊牌中特别标出其所用的特殊材质,如“远红外纤维”“色拉姆”“依克丝”“Outlast材料”等,这些名词披上了“高科技”外衣也着实让人难辨虚实。


大多数发热内衣在宣传中都声称,这些内衣采用了一种“高科技”材料,可以自己发热,保暖效果是传统保暖内衣的好几倍。


专家揭秘:不能自发热,需有能量来源

据了解,发热内衣概念最早源于日本。2000年左右,日本推出一种特殊纤维材料,这种材料主要通过吸收人体散发的水分产生热量,最早为登山队员所用,后来推广到普通消费领域。

其实发热内衣的发热原理是利用了纤维吸湿放热机理,当纤维吸收水分时,纤维分子中的亲水基团与水分子结合,水分子的动能降低,同时转换为热能释放出来。我们能接触到的常规纤维材料吸湿后都可以放热,而发热效果明显与否取决于纤维的回潮率(回潮率用于表示纺织材料的吸湿程度,简而言之就是纤维材料吸湿的能力),纤维的回潮率大则吸湿发热性能好,回潮率小则吸湿发热性能差,比如羊毛、莫代尔纤维的回潮率比较高(一般,羊毛在14%左右,莫代尔在11%左右),因而吸湿f放热效果好,而普通腈纶、涤纶的回潮率偏低(常规腈纶约2%,常规涤纶为0.4%),因而吸湿放热效果较差。

远红外纤维的发热方式是先吸热再放热。它吸收的能量有两种:一种是环境中的能量,比如阳光中的可见光、红外线、远红外线等;另一种能量是环境的热和人体自身的热。远红外纤维吸收了这些能量之后会将其转换成远红外线再辐射给人体,从而实现给人体供热。“色拉姆”就是一种远红外线放射腈纶,是一种利用先进的纺丝技术把远红外线放射陶瓷颗粒加入到腈纶纤维中得到的材料。

相变材料,如Outlast纤维,是在外界环境温度变化的时候,材料自身发生相变,就像冰融化成水,水凝结成冰一样。当外界环境温度升高,它就像冰融化成水一样会吸热;如果外界环境温度降低,它就会凝固,相当于水再凝结成冰,因此它又会放热。所以这是一种双向调温材料。然而,材料发生相变的条件要求比较苛刻,相变范围比较窄,只有在相应的温度范围内,相变材料才能起作用;并且,相变材料在发生相变后,如果温度没有向相反方向变化,就不可回复,也就无法再发生相变反应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


实际效果:保暖效果不如多添件衣服

“发热内衣”和普通内衣的材料及制作工艺差别不会太大,有发热功能的实际上是在纤维中加入一些添加物,而纤维材料很细,比我们的头发丝都细得多,为了保证纺织材料的正常生产,通常都不会添加很多,相应的发热效果也不会特别明显。

值得注意的是,市场上常见的发热内衣基本是利用人体自身释放的热量,减少向外散热,提高蓄热能力,从而达到保暖效果。与其靠微量的添加物来维持我们的体热,倒不如增加一件衣服效果更为实在。

从技术方面讲,为了把一些添加物加入到纤维中,许多研究人员为此付出了大量心血,可见其技术难度之高,也正是因为添加工艺比较有难度,增加了这些发热内衣的成本。比如,Outlast材料作为相变材料本身价格就比较贵,因为它需要被封装在微胶囊里再使用,如果添加了大量的发热纤维材料那么内衣的价格就变得相当昂贵。美国太空总署为航天员设计的登月服装中就使用了大量的Outlast纤维,而市面上售卖的那些价格低廉的“发热内衣”,生产商为了控制成本,基本上添加量很少,能够起到的发热作用也就很有限。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