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衣
词语释义
布衣 bùyī1. [clothes made of 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时老百姓穿麻布衣服)。《大戴礼记·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饱,蓬户穴牖,日孜孜上仁。”《后汉书·礼仪志下》:“佐史以下,布衣冠帻。”《古今小说·月明和尚度柳翠》:“﹝柳翠﹞又制下布衣一袭,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铅华,穿著布素,闭门念佛。”就是这层意思。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锦绣,故称。《荀子·大略》:“古之贤人,贱为布衣,贫为匹夫。” 汉 桓宽 《盐铁论·散不足》:“古者庶人耋老而后衣丝,其馀则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 宋 沈括《梦溪笔谈·技艺》:“ 庆历 中,有布衣 毕升 ,又为活板。” 清 李渔 《玉搔头·缔盟》:“多应是皂盖填门多显辈,因此上错认了风尘一布衣。”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典故
《盐铁论》中说:古代普通人要到八九十岁才能穿丝绸衣服,在这以前,只能穿麻衣。所以老百姓称为布衣。阅读古文甚至近来作品时,都可碰到“布衣”一词。“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价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俭朴;“布衣百姓”干脆指广大劳苦大众了,布制的衣服,借指平民。古代“布”指麻葛之类的织物,“帛”指丝织品。富贵人家穿绫罗绸缎与丝绵织物,平民穿麻、葛织物。今人说的“布”,是指棉布,棉花是南宋时才从外城传入中原。后也以布衣称没有做官的读书人。
“布衣”顾名思义是布做的衣服。请大家注意了,这里的“布”,可不是现在常说的百分之百棉花织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说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制品。所以,那个形容穷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制衣料的普罗大众呢!先别惊诧,虽然麻制衣料现时比棉布还贵重,但古代却恰恰相反。古时中国盛产各种麻类,用麻织布历史悠久,棉花产量曾经甚少。物以稀为贵,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贵的显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约在南北朝前后,中国的棉布是从南洋进口的走俏外国货,只是运费也使得棉布身价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穷人只能将就着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时,有名的黄道婆从琼州带回黎族人的纺织技术,种植棉花才渐渐多起来。朱元璋建立明朝后,规定凡有四亩田地的耕种者,必须种植桑、麻、棉各半亩;有十亩田地者,种棉加倍。这一来,棉花的种植,才逐渐在全国普及。
布衣将相
西汉开国诸臣授官将相的,绝大多数“起自布衣”,称之为“布衣将相”。“布衣”原指穿麻布衣服的人,后来成为一般平民的代称,其中包括农民、手工业者及没有官爵的地主。有出身白徒(一般农民)、屠夫、丧事吹鼓手、小商贩、戍卒、小吏等。他们流品很杂,除娄敬外,均是跟随刘邦打天下的功臣。他们在反秦起义及同项羽的斗争中,逐渐壮大起来。西汉建立后,形成了布衣将相之局。布衣将相的出身和经历,对他们的政治决策产生了重大影响,给“文景之治”打下了基础。布衣将相之局还影响统治集团的内部关系,使其保某种布衣的朴素作风。表现在汉初君臣之间的等级关系还不那么森严,注意选拔人才,也较注意节俭。这种作风,是汉初布衣政治的一个重要方面。它保证了汉初各项政策、措施的贯彻实施,是汉初治天下的一条成功经验。随着社会地位的变化,布衣将相逐渐变成新的封建贵族,其腐朽倾向不可避免地日益增长起来。武帝时发生的统治政策和指导思想的变化,是布衣将相贵族化的产物,它标志着汉初布衣政治的终结。古代衣料的优劣
古代衣料的优劣次序是绸缎为首,棉布上乘,麻布是普通之物。想不到风水轮流转,当今廉价丝绸泛滥,棉布价格时有起伏,古代穷苦百姓的衣着麻料布衣却攀上当今世界大受欢迎的新高峰。古时穿绸丝制衣服曾是阔佬,而今我见过有乞丐穿丝绸外套呢!“布衣”是广西田林、南丹、天峨、东兰、来宾、环江等县的壮族自称。各地壮族有着不同的自称,但他们都离不开“布”、“濮”这个总称。“布”、“濮”是人的意思。(参考黄现璠著《壮族通史》)
布衣乐队
1997年为希望工程捐资义演,举行全区高校巡演,同年“秋天”登上黄河风云榜。1998年与科威特的流行乐队联合,为受水灾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西夏王陵捐资义演。
2000年参加“乐坛惊雷”大赛获第三名几及最佳主唱奖。同年与伟酷网站签约发表“秋天”、“自由的鸟”、“三十里堡”。
2000年“秋天”、“自由的鸟”入选中央四套的“新民乐”栏目。
2001年获宁夏人民广播电台最佳原创乐队奖。
2002年参加第三届迷笛音乐节、大众音乐基金主办的“竖起耳朵”现场音乐系列。
2003年与在摩登天空唱片公司发表单曲“秋天”。
2003年“三峰”收录于《通俗歌曲》杂志12期。
2004年“三十里堡”在中央电视台西部频道播出。
主 唱: 吴宁越
吉他\古筝:张 巍
贝 司: 林 娜
鼓: 武 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