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裤

秋裤就是气温比较冷时候穿在外裤里面用来保暖用的长裤。一般在秋天天气转凉时,穿一条单裤不够保暖,就在裤子里面再添加裤子,所以就叫秋裤,有些地方又叫衬裤。秋裤属于内衣类,不能外穿出门。
买秋裤时最好是纯棉的,对人体皮肤比较好。
称之为棉毛裤)的讨论在中国的互联网上热烈展开。这个讨论的初衷是一位中国著名时尚杂志的主编在一次对外访谈节目中透露她在冬天坚持不穿秋裤的生活习惯,并且与女主持人透露也不允许她的同事在上班的时候穿秋裤。热情的女主持人同样告诉杂志的主编,自己在冬天也只穿丝袜穿裙子。
多的留学生则强调在国外生活的时候,由于房间取暖设备的完善,很多时候根本不需要棉毛裤。也有人提出了除了中国人开的商店以外,国外的超市很少能买到棉毛裤。接着有网友指出在国外的商场里面这种商品叫做THERMALS,也就是所谓的针织保暖裤的英文说法。
苏:对。当时大家住在一个公寓,一间男的住,一间女的住。晚上没事就凑在一起,忽然我看到某人的箱子是打开的,我竟然看到了一条令人发指的毛裤。我说你为什么带毛裤?他无辜地看着我说,这不是毛裤,是尼龙裤。我及时制止了事情的发生,虽然他带了,但没有穿。
是跟气候有关,跟什么时尚、品味没关系吧
  网友hedihedi:穿了那秋裤毛裤,再套个牛仔,你还能有那芦柴棒腿么?不是芦柴棒还能美还能型还能时尚么?

美女主编为啥不穿秋裤?

  或许只是在无意中,一个杂志女主编说:我不穿秋裤,也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然后这便成了最近网络上讨论得最激烈的一个话题,这位女主编在时尚界颇有名气,名唤苏芒。
  该著名时尚杂志女主编事件语录节选:
  1,该杂志某作者写道:
  一男编辑弯腰之际露出了秋裤的腰,主编大怒:怎么一时尚编辑能穿秋裤呢!还想不想干了?男编辑很冷,还是穿,偷偷的把秋裤腰塞到了TEE里,以为能蒙混过关.第二天,苏芒看见该男,把上一摸他的腰,于是,裤边又露馅了.
  于是某天我穿了秋裤,去拿稿费,走到门口想想算了。
  2,和某著名电视台主播对话实录:
  主播:你跟我有一点很像,你冬天光腿穿短裙子,我穿一双薄袜子。我冬天只穿一条裤子,你也是。
  主编:我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主播:不仅不让周围的人穿秋裤,还会查人家的箱子,谁带秋裤会给它没收。
  主编:由于我常在国外,懂得外国人的一些礼仪,我觉得入乡随俗很重要。我们要出国培训,我对某些领导提出了善意的忠告,我说,你千万不能穿毛裤。我们是冬天去纽约,很冷。我为了让他害怕,说外国人很歧视穿毛裤的,这样有失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主播:你上升到国家高度了。
  主编:对。当时大家住在一个公寓,一间男的住,一间女的住。晚上没事就凑在一起,忽然我看到某人的箱子是打开的,我竟然看到了一条令人发指的毛裤。我说你为什么带毛裤?他无辜地看着我说,这不是毛裤,是尼龙裤。我及时制止了事情的发生,虽然他带了,但没有穿。
  本来没想过要对这个问题进行一番牢骚的,但细看过该“主编”的名言之后,发现有些东西不说不行。
  细细想来,这位女主编不穿秋裤的原因大约有这么几个:
  一、 大抵这家伙全天候是呆在暖室里的,虽然不是“居家女人”,但周边的环境和“居家女人”环境是差不多的,也就是说,没有机会接触到低温。再者,这主编虽然号称时尚,但大抵是“没法与社会大众接触的时尚”,想必她是办不到穿着短裤在东北冰天雪地里漫步这样的事——就像养在温室里的花。
  二、 经常看人家穿啥,然后再决定自己穿啥。外国人吃麦当劳多是当快餐、当成应急食品,但中国人却把它当成中高档食品。该女主编不允许周围的人穿秋裤的原因,无非是“你是我朋友,你要是不吃麦当劳而跑去吃馒头,那就是丢我面子、会被人瞧不起”,而并非“这天气可以不穿秋裤”。如此之虚伪行为,倒也只有“时尚界”的牛人可以办得到。
  若老外来中国东北而不穿秋裤,成天在大街上骑自行车,捌着两条大腿,鼻涕顺着脸往裤档上狂流不止,我们是不是应该本着国际友情,凑上去好好地劝导他一番:老兄啊,不能只顾风度不要温度,我这有条秋裤,只卖20美刀,考虑一下?
  三、 早前我写过《中国人的四大自卑》,其中有一项是“文化自卑”,想来这位时尚女主编便有着这种自卑:老外怎么着我们就应该怎么着,如果不学他们怎么着,我们就是落后的,还会被瞧不起。更为严重的是,还把这种自卑上升到国格的高度——而这恰恰形象地反映出她的自卑——即使她的脸、她的着装,都透着“时尚”。
  从她的话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越是外表光鲜、阳光的人,她/他的内心可能越黑暗、越自卑,因为他/她所有的光鲜和阳光,就是为掩盖自卑而准备的。普通人的自卑可能也就是自信不足,而这些“名人”的自卑,往往会不由自主地带上贬低国格的迹痕——当然,或许他/她们浑然不觉。
  四、 该女主编在国外时,最担心的,应该是因为自己“不够入乡随俗”,而被人认出“中国秋裤”来。然而,包在大腿上的那层秋裤可轻易脱去,但她心理上的那条“中国秋裤”,恐怕就不是一时间能脱去的。从这一个角度上讲,倒宁愿此人说这些话仅仅是为了炒作自己而已。
  话说回来,如今在国内,只要小有名气,想炒作自己还是比较简单的——只需放出一些自己听了都想笑的古怪、找抽型观点便可。连动物都懂得炒一把自己(比如周老虎),何况这位天天给自己刷浓妆以掩盖其极度民族自卑的“时尚”女主编呢?
  最后一句话——穿自己的秋裤,让别人冻着吧。
  插播一段我这个it民工买秋裤的经历:
  来北京之前,老娘最担心的就是——儿啊,北京那么冷,你能受得了吗?每想起这句话,就会想起幼年时穿着超厚衣服横冲直撞,然后掉进水沟的事——比较走运的是,那不是臭水沟。老娘把我捞起来一看,哎,里头衣服竟然还没湿呢。
  虽然对北京的气候很担心,毕竟和福建相比差距太大,但还是义无反顾地买了张火车票——那是一张面值才253元的K46次硬座票,相当于20斤猪肉,把自己寄到了北京。那一天,是2005年8.15,第二天就风风火火愣头愣脑地杀去上班了。而买完车票,所有财产只剩下7xx元人民币,相当于如今乡下买两头幼猪仔的钱。
  ——哎,那时候觉得,北京真好。
  时间是飞快的,转眼北京的秋天就来了,某天想起老娘的话,然后给她打了个电话,她在那头带着哭腔,总以为北京的气候可以把他瘦弱的儿子冻成冰棍。挂掉电话,开始下意识地准备冬天的衣服——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溜去西单挑了件太空棉外套。然后提着衣服,屁颠颠跑去问北京土著居名:你看这种衣服够过冬吗?
  北京土著同事给我的回答是:这哪够啊,薄成这样,差远了。
  当时我就傻眼了——在我看来,在福建最冷的情况下穿这衣服都够了,北京能冷到什么程度呢?
  然而后来事实证明,这件外套对我来说完全足够在北京过冬天的——就算天在在外面,也只不过三件而已:一件普通毛衣、一件普通保暖秋衣。下身非是一条普通裤子、一条保暖裤或秋裤。至于毛裤,我很想尝试着穿,但一直觉得没有那必要——还没冷到那份上,所以就一直没穿过毛裤。
  说到保暖秋裤秋衣,这玩意儿在福建的售价远高过在北京的,无非是因为福建销量少、竞争不够激烈。通常在北京一套只要100出头的,在福建就得耗资200以上。这个行情和福建的酸奶一样——几乎是北京酸奶价格的两倍。
  福建保暖秋衣销量低并不是因为福建不冷,事实上,福建地处南方,冬天属于湿冷类型,加上没有暖气,福建人全天候要呆在湿冷的环境中,早已习惯面对寒冷。相比之下,北京虽然气温更低,但寒冷的程度并不比福建严重多少,再加上有暖气,所以北京,或者说普通北方人每天在寒冷环境中呆的时间都在一小时以内,相当有限,绝大部分时间都呆在暖气环境中,出个门都得层层包裹,因为屋里屋外温差实在巨大。
  简单地说:
  福建或南方人:几乎全天24小时接受湿冷气候→虽然地处南方但习惯了寒冷
  北京或北方人:每天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干燥暖气环境中→虽然地处寒冷地带但更怕寒冷
  当然这并不是说福建人就不穿秋衣秋裤,只是福建或南方人对秋衣秋裤的需求没有北方那么高——大部分情况下,只要普通秋衣裤就足够对付了,并不需要保暖型的。至于价格,普通秋衣裤自然要比保暖秋衣裤便宜不少。而两者相比起来,普通秋衣裤的透气性要好许多,保暖型很是叫人郁闷——稍微动动就被汗水湿透,这在冬天户外运动量仍然巨大的福建人看来,显然很不适合。
  已经忘记了第一套保暖秋衣是在哪个商场买的,只记得那玩意儿做工结实、用料不错,膝盖部位有加厚处理,看着挺顺眼,然后就掏钱了。
  买完之后,发现穿裤子成了个难题:在福建带的几条裤子全是裤管较细的,里头套个薄的秋裤倒没事,但套上这厚而结实的保暖裤就比较麻烦了——得生拉硬拽吃奶的力全用上捣腾半天才能搞定。套好后,往镜子前一站,我靠,这简直就是紧身衣嘛,太性感了!大腿上丰满的肌肉鼓得快爆炸一样,走起来有种大波妹颤抖般的感觉——该死的亚健康啊,太缺运动了。少吃了十几二十斤猪肉,好不容易省下钱来买条适合套上保暖秋裤的裤子,结果到了春夏一看,靠,没有秋衣裤后竟然整整大出好几号——甚至可以升级为孕妇装了。
  写到这里,真想问一下那位不穿秋裤的女主编:冬天您在家闲居时不穿秋裤,是不是直接穿性感内裤?据说老外很喜欢这样穿的耶,因为时尚。。。(俺承认俺说话一直都很下流的,不过俺绝对不会以是否穿秋裤来判断女人是否“时尚”,毕竟相比起她们的胸部和脸蛋,秋裤显得一点都不重要。)

外国人穿秋裤么?

   按:大家都管这叫什么?秋裤、棉毛裤、线裤、卫生裤?我从小就叫衬裤,习惯了,叫秋裤、线裤觉得好别扭。前几天看到关于时尚编辑苏芒的秋裤说,今天又看到个好玩的帖子,转来大家看看~
  关于美国:
  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
  cub18 (北京)
  来美快半年,基本没遇上啥cultural shock,不想今天,在秋裤问题上被小shock了一下。
  临出国前上网看赴美携带物品清单,有人说秋衣秋裤带个两套就好,用不太上。当时脑子比较单纯,没考虑到有车和没车的差别。在美国汽车的普及率和中国自行车差不多,出门上车,下车进屋,行动都和易先生似的,御寒工具的确可以忽略。可我,出门基本靠走,公车也要小等,成天零距离感受Michigan的寒冬,这秋裤,还是必须的。前两天醒来,发现自己的一条秋裤在岁月的磨逝下,悄然破了,且破洞面积日益扩大。遂决定,在美国买条秋裤!
  今天杀到Meijer(离我最近的一个大超市,啥都卖),转悠了半天。这a-shirt、t-shirt、underwear啥的和国内一样,品种丰富,连封面包装也如出一辄:肌肉男裹着要卖的那几片布,其他地方全裸。找来找去,只有长短不一的underwear,可最长的离秋裤也还差着好几尺布。正绝望中,突然看到满一货架上的肌肉男都穿着长裤,当时心花怒放啊,但拿起一瞅,是卖袜子的……我就感到很愤怒,想你卖袜子的,就只穿袜子啊,穿裤子干啥,浪费我感情。后来又一想,也是,如果卖袜子的只穿袜子,那我该终日沉湎于卖女袜的货架了……再走走,眼前就是花花绿绿的sleep pant了,这布嘛,又多了些,起不到保暖的作用。
  当时内心的活动是很复杂的:迷茫、焦躁、充满了挫败感……但很快地,旺盛的求知欲就压过了这一切,我像屈原般发出了一个天问:美国人,TMD穿秋裤吗?
  问,是行不通的。海德格尔说,存在是语言的家。如果英语没有“秋裤”这个词存在,我如何发问呢?所以我首先想到了实地考察。当时从我身边经过的人一定能感受到我深邃而灼热的目光正试图穿透他们的外裤,一窥究竟……(如果当时有女士的话,实在抱歉,我没有其他念头)意识到自己并没有透视眼,就只好退而求其次,想:要么约个美国朋友出来?静待他像莎朗斯通翘几下腿,或主动出击,佯装弯腰拣笔,伺机偷窥。如果这个对眼力、观察力和把握时机的能力要求太高,那就去体育馆或游泳池的locker room守株待兔,全程观测美国人的脱衣过程。这时突然惊觉,自己是观察过的,确实没见着秋裤。于是我试图从以往的观影经验中加以确认。大脑引擎高速运转,我悲哀地发现,自己长时期偏爱艺术片,却无法从中获得生活的经验。艺术片好走极端,要么纯情得很,全片下来男女主人公连外衣都没脱,要么情色得很,没个过渡,就白花花两片肉了,都没给我留下窥探秋裤的机会……
  灰头土脸回到家,不想事情立马有了转机,同屋对我的遭遇深表同情,并表示他老婆过两天来美国,能给我稍上两套。同志们,你们能体会从衣不蔽体顿时跃入选择是AB、三枪还是宜而爽时的幸福吗!!
  个人问题解决了,但求知的烈火依旧熊熊燃烧。我google,我百度知道,我雅虎知识堂……当以下这段文字出现在屏幕上时,我的眼眶湿润了:
  “秋衣秋裤(3套)[一定带至少一套,因为你过来不会很快买车,说不定要赶车或骑车上学,如果没有秋衣秋裤秋天和冬天会很痛苦!!!;鬼子不穿这个东西的,一定带,你在美国买不到!!!”
  相逢恨晚哪!当时怎么就错过了这份建议清单呢?问题看似有了答案,但什么是“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觉悟,我不由想到了另一个问题:漂泊在其他国家的我的亲爱的同胞们,你们,买得着秋裤吗?在没有秋裤的日子里,你们,还好吗?
  于是,我在百度和google分别键入“在+某国+秋裤”,开始了一项极具人文关怀的关于秋裤问题的比较文化研究。我选择了印象中留学生的主要聚集地日本、韩国、英国、法国、德国和加拿大。(新西兰和澳大利亚被理所当然地排除,看鸵鸟在那儿穷秃着毛散热,想必是无须秋裤的。)以下是我的搜索成果与分析:
  日本:“刚来日本的第一年,按照中国人的习惯,秋天要穿上秋裤保暖。于是我穿了,就被同学发现了,笑我是欧巴桑,因为日本年轻人是一年到头只穿一条单裤的,学生(大学生除外)是四季裙子的校服~~~”
  分析1:在日本,是有秋裤地。不过……只有欧巴桑才穿?
  韩国:“今天和一位35岁的韩国姐姐聊天,我问她穿秋裤了吗?她接着用很奇怪的眼神看我,接着就笑了。怎么这么怪,为什么笑?她说:‘冬天没有穿这个的,只穿件单裤子,只有那些爷爷奶奶辈的才穿秋裤。’啊???不会吧??????我都已经穿了一周多了。”
  分析2:在韩国,是有秋裤地。不过……只有爷爷奶奶辈才穿?
  英国:“说今年是英国60年来最冷的冬天~~~和弟弟走在街上,突然问他会不会穿两条裤子(里面穿条秋裤之类的)他给了我一个很经典的回答:‘在英国穿秋裤是没出息的人才干的事儿!’? 晕……?不过我是一定不会穿的~~~ ^^冷死也不穿!~”
  分析3:在英国,是有秋裤地。不过……只有没出息的人穿?
  法国:“我的一个女同学,到冬天的时候,因为天冷,牛仔裤里边套了一条秋裤。结果她的法国男友说:“没想到你们中国人还在穿秋裤啊?在法国,只有上个世纪50年代的农民才穿秋裤呢~”其言下之意就是穿秋裤这种行为很土!中国女生回嘴说:‘我现在把你扔到中国东北,你能抗得住一天,都算你厉害!’”
  分析4:在法国,是有秋裤地。不过……只有上世纪50年代的农民穿?
  关于德国,没有得到什么可供分析的信息,而加拿大,貌似秋裤还是比较普及的。对上述分析稍做整理,我得到了一个十分沮丧的结果:
   我=穿秋裤=日本欧巴桑=韩国老人=英国窝囊废=法国20世纪50年代农民
  我的心被深深刺痛了,看着窗外的明月,好想大呼一声:秋裤啊秋裤,你,何罪之有?
  司马迁愤而作《史记》,我在自尊心受伤之余,也决定将这个秋裤问题上升到后殖民主义理论的高度。这实际上,事关“他者的眼光”,当一个穿秋裤的国家和若干个不穿秋裤的国家相遇,我们怎么相互看待对方?
  在上述四例中,日韩英法人民都在通过对穿秋裤的中国人的消极界定来建构本国主体人群的积极形象:我们不穿秋裤,所以我们是年轻的,强壮的,时尚的……这种强势话语甚至影响了部分中国人,秋裤在他们眼中成为羞耻的象征,如例三中的姐弟。在另一则新闻中也报道,“有中国孩子穿着秋裤去学校,英国小同学觉得不可思议,穿秋裤的中国孩子便遭围观,受到嘲笑的小孩子于是死活拒绝再穿奇怪的中国裤子。”
  与此同时,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也在试图通过阐释分析不穿秋裤的外国人,来捍卫自己穿秋裤的合法性,争夺话语权。如在韩国的中国人议论到:“真的别跟她们比,我老公说他们是神经病~~!尤其是那个没有车的,需要搭公车啊,等地铁啊,走一段路的,真的不是不冷的,我看他们瑟缩的!”“你看韩国的奶奶级的人物 哪一位不是腰弯背驼啊!有的都差不多弯腰到90度!再看他们坐在地上起来的时候 哪一位不是‘哎呀 腰阿 哎呀 腿啊’的!是不是!我们还是对自己好点吧。”关于英国报道的标题是:“冻死也要性感,英不知秋裤为何物”例4中强悍的中国女生反驳她的法国男友:“我现在把你扔到中国东北,你能抗得住一天,都算你厉害!”在穿秋裤的中国人眼中,不穿秋裤决非青春时尚的标志。以中国人不比哪国人更怕冷,没有哪个人不怕冷为前提,不穿秋裤被理解为盲目地要风度不要温度,可能劳下老年病。 
  细分析一则美国学生在北京的报道,“美国学生对北京的环境也不太适应,觉得这里的冬天太冷了,几乎每个人刚来的时候都要病一场。陈瑜告诉记者,美国学生不喜欢穿秋裤,不少人被冻得拉肚子。在学生宿舍的走廊上,记者就看到一个穿着凉鞋和短裤的美国孩子。‘美国学生有时候很倔。’陈瑜有点无奈地说。”句句背后别有韵味。“对北京的环境不太适应”、“觉得这里的冬天太冷”,强有力地证明美国人绝不比中国人更耐寒;“几乎每个人刚来的时候都要病一场”,看来美国学生的体质甚至还比不上中国人;“美国学生不喜欢穿秋裤”,应该穿而不喜欢穿,这是任性地表现;“不少人被冻得拉肚子”,任性的后果是身体扛不住。短短几句话,美国学生从身体到性格,遭到了中国媒体的双重否定,被描述成一批弱不禁风,咎由自取的小可怜虫。最终由一位中国人以同情的口吻下了看似中性实则否定的判词,“美国学生有时候很倔”。
  但在一位中国母亲骄傲描述自己成功的中美结合育女经的文章中,“在穿衣上我们也有不同意见。我总怕把女儿冻感冒了,尽力给她穿暖和些,先生却说感冒不是冻的。美国人都不怕冷,数九寒冬也只穿单裤、喝冰水、吃冰激凌。看我给女儿穿秋裤他还笑我,我根本不理他那一套,绝不让女儿像他似的与寒风搏斗。先生说我有问题,直到有一天他去幼儿园送女儿,看到有个华人女孩在五月的早晨还穿着棉大衣并头戴棉帽,才回来跟我说:‘哇,比起她妈咪来,你简直好得可以得奖杯了!’”我们吊诡地发现,母亲看似获得了胜利,因为美国丈夫最终对她给女儿穿秋裤的行为给予了嘉许。然而,这种认同是由于美国丈夫发现了一个五月还全副冬天武装的华人女孩。这种“嘉许”从另一种角度看,是他对穿秋裤的中国人群体更深的否定,更像一种强烈的嘲讽。
  呼,没想到啊,一条秋裤,折腾我到凌晨。最后只想无厘头地问一句:尊敬的萨伊德先生,您穿秋裤吗?

“秋裤门”事件全接触

  “秋裤门”原版谈话内容——
  鲁豫:你跟我有一点很像,你冬天光腿穿短裙子,我穿一双薄袜子。我冬天只穿一条裤子,你也是。
  苏芒:我不允许我周围的人穿秋裤。
  鲁豫:不仅不让周围的人穿秋裤,还会查人家的箱子,谁带秋裤会给它没收。
  苏芒:由于我常在国外,懂得外国人的一些礼仪,我觉得入乡随俗很重要。我们要出国培训,我对某些领导提出了善意的忠告,我说,你千万不能穿毛裤。我们是冬天去纽约,很冷。我为了让他害怕,说外国人很歧视穿毛裤的,这样有失我们中国人的形象。
  就今年年初罕见的寒冬之后,“秋裤,穿还是不穿”的话题在网络上越演越烈,进而发展成了一场超级口水战。北方人所说的“秋裤”,就是上海人俗称的“棉毛裤”,虽然关之琳、舒淇等都曾做过保暖内衣的代言人,但毫不夸张地说,在此之前,秋裤还从未享受过时尚话题、网络热门的“待遇”。事情起源于国内某时尚杂志的女主编苏芒在上访谈节目时,说起自己曾奉劝老板不要穿秋裤,结果被网友们贴到网上,并进而衍生出几十个关于“不要穿秋裤”的版本。
  本周,被网民们口诛笔伐的苏芒在个人博客中,对“秋裤门事件”做了澄清,表示自己从未说过“时尚人士不穿秋裤”或者“要求时尚编辑不穿秋裤”等类似的言论,“秋裤门事件”至此总算告一段落。不过,记者在采访社会学者和时尚专家时却发现,如果换个角度来看,在这条著名的“秋裤”背后,露怯的,不一定就是被迫发表声明澄清的苏芒,或许还有网民们自身,以及宣称“我想怎么穿棉毛裤就怎么穿,关你什么事”的小部分人群。
  事件回放 一条“秋裤”成为网络热点
  被网民们频繁转载的“秋裤门”事件是这样的:苏芒接受主持人鲁豫访谈,透露自己在冬天坚持不穿秋裤的生活习惯;鲁豫告诉苏芒,自己在冬天也只穿丝袜和裙子。网友们的火力,从对苏芒的个人点评,集中到了讨论“要不要穿秋裤”这一点上。随后就有网民爆苏芒的料:“一男编辑弯腰之际露出了秋裤的腰,主编大怒:怎么一时尚编辑能穿秋裤呢!还想不想干了?男编辑很冷,还是穿,偷偷的把秋裤腰塞进去些,以为能蒙混过关。第二天,主编看见该男,一摸他的腰,于是,裤边又露馅了。”
  网民们的不少跟帖中,都充满了对苏芒的冷嘲热讽。“不穿秋裤,难道穿100条裤衩?”“这种行为(指不穿秋裤)完全是对社会对自己不负责任。冬天天气那么冷,偏偏要穿得跟夏天一样,那不是要把空调温度打很高?这样也不环保啊。”也有比较理智型的说法,如“穿不穿秋裤应该是身体健康的需要,它受居住环境和身体素质的影响,而不应该成为是否时尚的判断标准”,等等。
  “秋裤门”还引起了海外华人尤其是留学生们的关注。一位美国留学生发帖表示:“我实在是太愤怒了!平时都潜水,现在要发言!我在美国的北方呆了7年,换过不下十个美国室友,冬天来了他们里面都穿长的保暖裤,就是所谓的秋裤。”还有一位留学生在倾诉完自己在异国他乡买不到秋裤的烦恼之后问道:“漂泊在其他国家的我的亲爱的同胞们,你们,买得着秋裤吗?在没有秋裤的日子里,你们,还好吗?”
  最新进展 苏芒写博澄清“秋裤门”
  本周,苏芒在个人博客上发文澄清,表示自己对网民们的误解感到“很委屈”。“我只在鲁豫有约上开玩笑讲了一个不让老板穿毛裤的故事,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我的老板每天开车上下班,从家里车库开到公司车库,没有天寒地冻的冷,所以我建议他可以不穿毛裤,让西装更有形。他是我十几年的上司,所以可以开玩笑。”此外,苏芒特别强调,自己“从未要求过编辑不穿毛裤和秋裤”。“可以问问我们自己的编辑,就在我写博客的时候,我们家编辑还在大喊:‘我现在就穿着秋裤呢!’”
  当然,在一片驳斥声中,也有网民表示了对苏芒的理解和支持。一位署名“紫烟渺渺”的网友就撰文写道:“记得一次去伦敦开会,下榻在著名的萨伏伊酒店。路过大堂的时候,看见宴会厅里面衣香鬓影,一时好奇和同伴推门而入,顿时发现自己进错了房间。因为里面的红男绿女都是穿着极为轻薄的晚礼服,和我们全身上下毛料西装形成了鲜明对比。其中一位女士薄薄的晚装,站在酒店门口正在等待自己的司机开车过来,那一刹,伦敦的寒风与女士半裸的晚装相映成趣。如果这时她换上一身厚厚的棉毛裤打底,再套上一件羽绒服,显然英伦风情会烟消云散。看来冷暖自知,谈过多的时尚概念,还是要和自己的生活习惯而相应。写到这里,不禁为那位坚持不穿秋裤的时尚主编叫好,因为作为时尚产业的一分子,显然是需要身体力行的。”
  专家提醒 秋裤要保暖但别“露怯”
  上海一家女性杂志的时尚版编辑余小姐告诉记者,作为同行,她个人完全理解苏芒想要表达的意思。“看过全部访谈内容的观众都会发现,苏芒并不是看不起穿秋裤的,她是在强调一个‘入乡随俗’的概念。”
  在余小姐看来,“秋裤门”引起热烈争论并非坏事,但它的中心不应该是“能不能穿秋裤”,而是“怎么让秋裤既保暖又不碍眼”。“时尚也不外乎人性,问题是很多人把秋衣秋裤穿得太没有仪态。秋衣秋裤作为内衣,最基本的穿着之道就是别让别人看出来。比如冬天的时候,有男士觉得穿衬衫加毛衣还是很冷,就在衬衫里面套件秋衣,结果衬衫内就露出了一截秋衣领子。还有,穿西装也不是一定不能穿秋裤,但你至少要把秋裤塞进衬衫里面去掩好。当然女性也会误穿,比如女性冬天爱穿裙子,但天又很冷,于是就在长筒袜内套一条秋裤,甚至秋裤的颜色都透了出来,这就有碍观瞻了。”
  针对小部分网民提出的“怎么舒服就怎么穿”的理论,余小姐也表示,穿着确实是个人的事情,别人只能提醒,但无法强迫执行。“我们在跟读者交流时确实会遇到这样的人和事。有男士就认为,我的衬衫内露出秋衣的领口和袖口又怎么了?碍你什么事?你可以别看呀!那我们也没办法,最多觉得这人缺乏必要的仪态教育。”
  心理解读 网民集体愤怒同样“露怯”
  与“照片门”同时,一条“秋裤”居然能引起如此激烈的大讨论,网民们的心态再次引起了社会学界的关注。沪上社会学者何风认为,网民们的这种“集体愤怒”,一方面是因为网络提供了一个可以让他们集体“情绪失控”。“如果我们把整个事件进行回放,就可以得出这样一个脉络:首先,少数几个看过节目的网民把苏芒关于秋裤的说法断章取义,用抓人眼球的标题贴到网上;接着,很多根本没有看过节目的网民看到帖子,进行大规模评论和转帖;结果就是,越来越多的网民加入口诛笔伐的队伍中,形成了‘秋裤门’现象。”
  另一方面,网民们的“集体愤怒”,还在于他们对“权威”的挑战,以及“自我价值”的证明。“我相信大部分的时尚圈内人士都会对苏芒的说法表示理解,但是对网民们来说,他们会认为,作为时尚杂志主编、有机会接触到顶级世界时尚的苏芒,哪怕对秋裤流露出一点点的不尊重,都是对平民百姓和对日常生活的挑衅。其实,情绪宣泄、意志表达都是权利,但是这种权利必须建立在不伤害他人的基础上。我个人还觉得,网民们的这种‘过敏’行为,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是他们的一种不自信、极力想证明自我的表现。举个简单的例子,某个你认为不如你的人说你不好,你可能随便笑笑就过去了;但如果某个你自认好于你人说你不好,你可能就会跳起来反驳,而恰恰是‘跳起来’这个动作,反映出了你内心的脆弱,你想通过挑战这个人来获得自信。”

秋冬季节,秋裤是穿还是不穿?

  记得去年冬季,曾经有一位时尚杂志编辑因为发表了“穿秋裤不时尚”的理论,引起网友们的争论。支持方仍然只是坚持“秋裤不时尚”的理论,对于天气寒冷应该穿什么衣服反而是避而不谈;反对方却对于时尚这个问题避而不谈,而是纠缠在天气寒冷下不能够不穿秋裤的观点上。在去年轰轰烈烈的这个争论里,似乎支持方与反对方是鸡与鸭说话,大家根本就没有共同语言!
  现在又到了入冬的季节,秋裤到底是穿还是不穿呢?
  对于“穿秋裤不时尚”这个说法,我认为这还不是“时尚与否”的问题。因此这样的争论也是没有必要的,更不会有结果。秋裤,穿还是不穿?我认为这是我们国民穿衣生活服习惯的问题。
  为什么是生活习惯的问题呢?其实秋裤并不是非穿不可的衣服,但是我们自小就被父母告知和提醒要穿秋裤,否则会挨冻。事实上,在中国社会仍然没有开放的时期,中国人穿衣服的选择也极为有限,不要说秋裤是属于内衣在当时根本就没有什么选择,即使是外衣也没有太多的选择。在冬季零下十几度的寒冷天气里,如果你不穿秋裤,又可以穿什么衣服保暖呢?我倒是觉得至少在当时穿秋裤的人肯定要比穿毛裤和棉裤的人要“时尚”得多,因为相对于毛裤和棉裤来说,穿秋裤略少了一点臃肿,多了一点点“瘦俏”。
  穿大衣?好像那时候的大衣大概也只有棉大衣而已,而棉大衣也只达到挡风防寒的效果,而保温与防湿的作用都较低,因此人们还是需要在外衣和裤子里面再穿上秋衣和秋裤来御寒。
  此外,以往中国人历史悠久的工农式的的生活习惯,穿衣服保暖和避免生病的问题才是冬天的首要问题,通过锻炼体格、培养自身御寒能力来抗寒、抗病、以及通过饮食和药物来防寒、防病的概念几乎并不存在,不要挨冻和不要生病才是中国人的一个长久习惯性期望和关注。而且那时候,衣服的布料选择性也很少,而且科技含量极低,大部分布料都是属于一些缺乏保温和防湿作用的传统布料,因此穿多几件衣服也成为必然。
  其实70、80后的人群在他们成长之后已经对于穿秋裤不再感兴趣,因为显然经济的改变使人们有了更多可以选择的高质量保温和防湿衣服御寒过冬。但是,他们的父母依然是以前穿秋裤那个年代的人群,让父母们改变他们自小形成的生活习惯也不容易,因此很多70、80后的人也自小在上一代父母的熏陶下,到了冬天穿秋裤也成为一种习惯了。
  在十月份的时候,我在健身会所的更衣室里,就看到身材魁梧的年轻人已经穿上了秋裤,那时候的气温还有10度以上呢。昨天,我在更衣室里就见到至少有两位健康的年轻人穿了3条裤子(秋裤+毛裤+外裤),而昨天的最低气温也只是零下1度而已,难道真是到了非穿3条裤子不可的寒冷天气了吗?我看不是,如果这不是他们自己养成的一种习惯的话,那么一定是他们的父母“逼”他们一定要穿,因为父母们已经习惯了害怕自己的孩子挨冻。
  自己养成了穿秋裤的习惯也好,还是父母“逼”着穿也好,这就是很多中国人的生活习惯。
  事实上,很多人确实是一种自小养成习惯,因为什么时候穿秋裤已经与气温好像没有太大关系了,近几年气候变暖,真正寒冷的冬天也来得比较迟,但是很多人还是只要到了时间(一般大约十月左右),无论是气温是否已经下降,就习惯自觉地穿上了秋裤,有一点相似是“到了时候该穿秋裤了”,而不是到了寒冷天了。
  我个人的看法是,如果你已经养成穿秋裤的习惯了就继续穿吧!但是如果你没有这个习惯的话,那么我建议还是尽量养成不穿秋裤的习惯,这并不是与“时尚”的关系,而是穿衣服确实需要线条美,太过臃肿的衣服还是尽量不穿或者少穿,至于穿衣御寒的问题,这在目前已经不是不可解决的问题了,也就是说现在并非是非穿秋裤不可的年代了。
  现在的衣服与以前大不一样了,一些质量好的丝袜的御寒能力要比一些便宜而质量差的秋裤还要好,而且现在的裤子、大衣布料的保温、防湿和隔风的能力也很高,穿一条裤子再加上外穿大衣就足够可以御寒了。关于冬季衣服布料的选择如何可以达到最佳御寒效果,我将另择文章介绍。事实上,人体特征是越接近心脏的部分越容易感觉气温的寒热,因此穿衣服保暖最重要是上身,至于腿部稍微寒冷一点也无妨。
  那位杂志编辑的观点中有一点确实也没有说错,就是无论是在欧洲、还是美国、还是日本和韩国,发达的国家确实没有人穿秋裤,即使很多国家的冬天气温比中国还要寒冷。
  秋裤到底是一种很具中国特色的衣服。不过,我相信再过十几、二十年,秋裤恐怕再也买不到了,因为中国人的生活习惯也在逐渐改变!

国产秋裤PK外国Legging谁赢

  秋裤十是一个古老的词汇,但所有可爱的母亲都对这个玩意很是喜欢,并且一定要和孩子分享。不知道你小时候有没有国不穿秋裤以取得一点点消瘦的时髦感呢
  小时候我常常玩“找秋裤”的游戏。参与人分别是我和我母亲,随着难度系数的增加,对手还有可能扩展为全家人。从我清早离家上学那一刻起,对手就展开了搜找秋裤的行动,枕头下、床头柜、书架顶层、厨房米缸里……。我妄图通过不穿秋裤体会微薄的苗条错觉和反叛意味,对手则想让我穿上秋裤,除了保暖,我认为,主要想体会一点儿权威感。这种价值观的差异使“找秋裤”成为每年秋冬我们全家最喜爱、最持久、最乐此不疲的游戏。GAME OVER是找到秋裤,有时为了挫挫对方的士气,我会使出“空城计”故意穿上秋裤,使对手永远也找不到,但这个计策不能常用,否则会挫了我自己的士气。
  秋裤注定要跟母权联系在一起,小时候母亲要求穿上秋裤,长大了时尚杂志女主编宣布不许穿秋裤。
  去年冬天,出于审美考虑,一位时尚杂志女主编宣称不倡导穿秋裤,引发了关于秋裤的大讨论。还有人考据,在西方服饰历史中秋裤这个东西可能不存在,但证据不足,不得不向东方学家求助:“萨义德先生,您穿秋裤吗?”今年这些喧嚣与疑惑都不见了,因为出现了Legging。没有确切的中文翻译,绑腿,紧腿裤,连裤袜……绝不是丝袜,大多为黑色、紧身、女用,添加莱卡,偶见羊毛。它在形态上符合时尚标准,在功用上,根本就是秋裤,甚至秋裤之至高境界——毛裤。
  奥黛丽·赫本在60年代的电影《Sabrina》《Funny Face》中以一条Legging塑造出当时最时髦的Beatnik style。
  Yves Saint Laurent Rive Gauche 07秋冬,Derek Lam 06秋冬,DKNY 07秋冬,Emilio Pucci 08春夏
  Legging两年前就在欧美崭露头角,大约是在某次时尚聚会上,一位潮人忘了套上外裤,使时尚观察家误以为当下潮流。几大品牌迅速跟进,CK推出了“我和我的Legging之间别无他物”的Legging,PUCCI设计的是印花Legging,拉格菲尔德用白线在黑色Legging上缝制了菱格……
  Legging最忠诚的粉丝和代言人是“坏女孩”林赛·罗韩
  Legging最忠诚的粉丝和代言人是“坏女孩”林赛·罗韩,她从夏穿到冬,很少有什么场合不穿的,为此她的经纪人不得不召开新闻发布会,澄清并非从不更换,她其实有好几千条一模一样的,有时一天要换上4回。为了普及Legging,林赛·罗韩今年干脆自创“6126”牌Legging(1926年6月1日是梦露的生日),宣布她爱Legging主要因为舒适和遮挡:“我对自己的大腿很不满意,不套上点什么就不舒服”。
  Legging的祖宗是15世纪欧洲宫廷里的男用马裤(Chausses),亨利8世最爱穿它
  往古代追溯,Legging有迹可寻,它的祖宗是15世纪欧洲宫廷里的男用马裤(Chausses),羊毛材质,紧身裹腿,下搭贵族尖头鞋,据说亨利八世特别爱穿这种马裤,因为他得了梅毒,老要在裤子前端挂上一袋药囊,由此引发了往马裤里放填塞物的风尚。
  Legging在近代是怎么来的众说纷纭,有一传闻是,莱京爵士发明了Legging。“莱京牌”Legging上市,立刻打败了统治市场的牛仔裤,很多人喜欢穿着Legging健身,直接导致美国健身房的风行,可惜很快牛仔裤又赶超上来。2008年初冬,《纽约时报》报道了中国关于秋裤的大讨论,引起莱京爵士的注意,他来到中国北方地区考察了3个月,盛赞中国人民将秋裤智慧应用到了改造Legging上,发明了“三保暖Legging”、“红外线Legging”、“塑身Legging”、“羽绒内胆Legging”……最后他总结说:“Legging不仅解放了人类的双腿,还解放了我们倍受母权压抑的思想,我们因它受惠良多。”

上一篇: 羊绒裤
下一篇: 垫肩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