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针
起源
安全别针的起源可追溯至公元前14世纪的麦锡尼文化(麦锡尼第三时代晚期)。那时被称为“Fibulae”(众数,单数为fibula),其用法和今日的安全别针相同且外观也相似。但之後安全别针就失传了。一直到1849年时,近代的安全别针才由美国发明家瓦特·杭特(Walter Hunt)重新再发明,当时它的专利权售价是四百美金。
概念
别针,又称曲别针、回形针、安全别针。它的发明源于19世纪中叶,为了方便快速地从一大堆文件寻找出一张有用的资料,人们开始用裁缝用大头针在纸张一角将文件别起来,可是又时常扎破手指。发明一种安全有效的办公用品的想法,几乎同时在三个人脑中产生,但现如今,人们普遍认为曲别针的发明者是挪威数学家约翰·瓦勒,因为三人中他的设计草图上标注的日期是最早的——1899年。在挪威,这件事总是令其国人特别自豪。二战期间,德国占领军禁止挪威人使用带挪威国王姓名首写字母的纽扣,为了强调对民族传统的忠实,他们在衣服上别上曲别针。不仅如此,1990年2月,还在首都奥斯陆市中心竖起了一个高5米的曲别针形不锈钢纪念碑。
关于别针,还有这么一则小故事:曾经,我国召开过一次研究创造的会议。会上,日本的创造学家进上信雄走上主席台,拿出一把曲加紧针,同时提出一个问题。他问:“这些曲别针有多少用途?”当时在场的一位中国学者说有三十多种。村上信雄自己证明有三百多种。大家为他热烈鼓掌。这时台下有人递上来一个条子,条子上写道:我明天将发表一个观点,证明这些曲别针有亿万种用途。这个人叫许国泰。他提出的这个方案后来被称为魔球现象。根据他的论证,曲别针由于相同的重量可以做各种砝码;作为一个金属物,曲别针可以和各种酸类及其他的化学物质产生不知道多少种反应;曲别针可以变成1、2、3、4、5、6、7、8、9和加减乘除;可以变成英文、拉丁文、俄文字母,于是,天下所有语言能够表达的东西,曲别针都可以表达。此外,曲别针是金属还可以导电,在磁场中有磁性反应;在艺术中,把它绷直了,可以起到琴弦的作用;它还可做夹子、绳索、挂链、项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