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积斌的人物成就

刘积斌同志是我国著名的航空专家,长期在航空工业和国防工业战线工作,将毕生精力倾注到了我国航空和国防事业发展上,是航空人学习的榜样。在青少年时期,他就立志为祖国强盛和人民幸福而追求一生。1962年,他从北京航空学院工艺系毕业,到沈飞公司工作,历任计划员、室主任、副科长、科长,生产办公室副主任,1982年8月任主管生产的副总经理。1985年1月到1988年6月,他先后担任航空工业部副总工程师、副部长、党组成员,分管生产、民品和物资供销工作。1988年6月至1998年3月,他先后担任财政部副部长、党组成员,党组副书记、副部长,分管预算、文教、卫生、行政、外事、国债和机关党建等方面工作。1998年3月至2003年3月,他担任国防科工委党组书记、主任,领导推进了国防科技工业体制改革,完成了十大军工集团组建,组织实施了“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和“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脱困”两大攻坚战,军工行业总体上实现了扭亏脱困,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取得重大突破,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提高,开创了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崭新局面。2003年3月至2008年3月,他担任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财政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委员,预算工作委员会主任。刘积斌同志在航空工业工作期间,为航空工业发展倾注了大量的心血、智慧和热情,为有关航空武器装备研制和民用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离开航空工业后,他仍然情系航空,多次到航空工业企事业单位检查指导,直到生命弥留之际,还惦记着我国航空工业的发展,航空人闻之无不唏嘘落泪。一、刘积斌同志长期在国防科技工业战线工作,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沈飞公司(原国营松陵机械厂)工作期间,刘积斌同志从一线计划员逐步成长为公司副总经理,为航空武器装备发展,特别是歼8飞机的研制生产,倾注了大量心血,取得了突出成绩。从担任生产调度作业计划室科长起,他就成为了公司领导抓军机生产的得力助手。他首次采用“成套计划件”下达新机研制任务,应用先进的系统工程管理方法,积极有效地协调各项工作,精心组织飞机生产;为保证飞机生产进度,他主动深入生产现场,经常到基层生产单位了解生产情况,掌握生产进度,组织协调生产,为飞机研制疏通生产渠道;年底飞机交付攻坚时,他与技术人员和工人一起吃住在生产现场,共同研究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寻找解决方法和措施;文革中他信念坚定,千方百计组织生产,尽最大努力维护生产秩序,有力地保障了歼8、歼8Ⅱ型飞机的生产和试制工作。1984年6月,歼8Ⅱ型飞机成功首飞,比计划提前110天,成为沈飞新机研制史上质量最好、周期最短的一个型号。刘积斌同志在航空工业部工作期间,正值航空工业最困难的时期,他迎难而上,果断决策,统筹安排,重点突破,保质保量地完成航空武器装备生产工作。他连续三年主持航空工业部计划协调会,面向行业安排部署年度军、民品生产计划,明确发展方向;高度重视产品质量管理,始终保持高标准、严要求,从技术、管理和过程控制入手狠抓质量控制,对推动航空产品质量科学管理做出了重要贡献;积极协调国务院有关部委以及航空工业与其他军工行业的关系,争取各方面的支持与帮助,有力促进了航空武器装备顺利发展。1998年,党中央、国务院积极推进国防工业改革,组建国防科工委,刘积斌同志担任党组书记、主任。他正确分析国家安全形势,明确把“高新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作为两大攻坚战之一。他多次强调“加快武器装备建设步伐,千方百计满足国防现代化需要,是国防科技工业的首要任务”,并在任职第一年就提出把“重点武器装备研制和军工关键技术研究取得新突破,使我军武器装备水平得到较大提高”作为今后几年国防科技工业的第一奋斗目标。他非常关心航空武器装备发展,对航空工业科研生产条件建设给予了极大支持,使航空工业设施条件陈旧落后的状况迅速改观,为新产品研制生产奠定了坚实基础。他多次到研制单位考察,了解具体情况,指导工作,要求我们一定要以高度的使命感,加强领导,统一认识,落实责任制,确保研制生产任务全面完成。他多次就具体问题致信党和国家领导同志,反映实际问题,提出意见建议,为中央领导正确决策、加快推进航空重点型号研制创造了良好条件。在刘积斌同志和国防科工委的关心支持下,航空科研生产能力和航空装备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改善,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大幅提高,整体水平迈上了新台阶。航空工业始终坚持军品为先,集中力量,落实责任,把“确保军品,充分体现航空产业的特殊价值”作为“十五”规划的首要原则,把航空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作为重中之重,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出色完成了党和国家交给航空工业的光荣任务,实现了我军航空武器装备的历史性跨越。刘积斌同志高度重视军贸工作。他指出,加快军贸发展对于保持国防科技工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以政治家的眼光,从讲政治和国家全局的高度,来考虑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军贸工作,在研究制定“十五”计划和2010年发展规划的时候,始终把扩大军贸出口作为发展重点。他和国防科工委加强对航空军贸工作的宏观管理,帮助疏通渠道、提供信息,加强服务和指导,使航空军贸工作结束了多年徘徊的局面,步入了快速发展的新时期,K8、歼7系列等飞机大批量出口。近年来,集团公司军贸实现了技术、服务和产品出口协调发展,改变了以前单纯出口产品的状况,市场不断拓展;“枭龙”飞机大批量出口,实现了我国军机出口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猎鹰”飞机引起了国际市场的广泛关注;2009年军贸出口创历史新高,这些都与刘积斌同志曾经给予的关心和支持是分不开的。二、刘积斌同志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为我国航空工业改革脱困、结构调整做出了重要贡献刘积斌同志长期在管理岗位上工作,懂政策、懂管理、懂技术,有着很强的创新意识和管理能力,为航空工业的改革脱困、结构调整和管理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无论身处基层单位,还是在航空工业总部机关,刘积斌同志优异的管理能力和创新实践都得到了上下一致的高度认可。他担任国防科工委领导的5年时间,是整个国防科技工业十分困难的时期,一些企业甚至到了生死存亡的关口。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决定对国有经济实行战略性调整和企业重组,给国防科技工业的改革发展带来重大机遇。刘积斌同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脱困的决策部署,紧紧把握大局,把“国防科技工业改革调整脱困”作为两大攻坚战之一,带领国防科技工业干部职工,积极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国防科技工业改革发展的新路子,进行了大刀阔斧、轰轰烈烈的改革调整工作。在刘积斌同志和国防科工委领导下,1999年7月,按照“政企分开,鼓励竞争,加强科研,促进调整,平稳过渡”的原则,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改组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航空工业向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企业经营机制迈出了坚实步伐。此后,两大集团公司在刘积斌同志和国防科工委的关心支持下,积极探索解决历史原因造成的企业结构性矛盾,抓好以结构调整为核心的改革工作,按照“精化分立,重组整合,发展壮大”的思路,进行了一系列结构调整、产业整合、能力整合、公司组建等工作,数十家企事业单位完成重大结构调整,资源配置、科研生产结合以及文化融合取得实效,组织框架进一步明确,专业化发展关系逐步理顺,企业改革调整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刘积斌同志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建立“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国防科技工业新体制以及建立竞争机制、评价机制、监督机制和激励机制“四个机制”的精神,要求航空工业两大集团公司要真正转变观念,彻底摆脱行政色彩,按照母子公司体制和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规范运作,推动航空工业的机制转变;加强内部管理,树立现代管理思想,向管理要效益。航空工业全线认真贯彻落实,切实抓好军民分线、主辅分离,民品产业引入市场机制,迅速发展壮大;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快速推进,数十家企业由工厂制向公司制转制;企业上市步伐加快,一批企业成功实现A股、H股上市,拓展了融资渠道,增强了企业发展活力;流程再造、质量认证、管控中心建设、精益制造、六西格玛等先进管理理念和工具的应用稳步推进,财务管理五大体系建设和管理信息化取得显著成果;经营者年薪制、项目责任制、聘任制、岗位绩效工资等考核体系建设逐渐完善。“十五”之初,军工行业扭亏脱困工作到了关键时期。航空工业两大集团公司成立伊始,内部多个单位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亏损面巨大,甚至出现部分企业职工靠为当地农民打工维持生计的状况,扭亏脱困面临着严峻的形势和沉重的压力。刘积斌同志和国防科工委把扭亏脱困与改革调整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对军工企业按业务和经营状况进行分类,通过实施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投资主体多元化、转换经营机制、依法破产剥离等多种措施,推动航空工业加快扭亏脱困步伐,指导航空工业完成了数十个脱困破产项目,减少数万名职工,完成数百个主辅分离项目,减少数十亿债务,使航空工业逐渐摘掉了穷帽子,甩掉了沉重的包袱,为今后的跨越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到2003年,航空工业整体扭转了亏损局面,进入了加快发展的新时期。三、刘积斌同志高度重视航空科技进步,为我国航空工业自主创新做出了重要贡献航空装备是航空科学技术的高技术结晶,航空科学技术是国家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是航空工业的立业之本。航空科学技术是无法通过转让或引进得到的,只能依靠航空工业自力更生发展。刘积斌同志非常清楚地知道航空科学技术进步的重要意义,并为此做出了不懈努力。在国防科工委工作期间,他十分关心航空工业的科技创新,在赴基层检查考核工作时总要强调这项工作,国防科工委每年的工作部署中都强调航空工业要立足于国家重点高新技术武器装备研制生产任务,建立由骨干人员组成的攻关团队,大力开展技术攻关,掌握制约发展的关键技术;要求我们加强基础科研,提高研究设计、工艺制造、试验验证的基础保障能力,突破共性、基础性关键技术;注重“军民结合,寓军于民”,利用军工技术优势,推进军民两用技术创新,将新技术、新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形成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推动力;加快推进技术创新工程,尽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及运行机制,大企业要建立技术中心;推进产学研联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开展国际合作,取长补短,注重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切实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这些要求为航空工业科技进步指明了发展方向。国防科工委结合航空重点型号研制和长远发展需要,对航空工业基础研究、预先研究、能力调整、信息化建设、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给予了极大的关心支持。按照刘积斌同志和国防科工委的部署,航空工业加快推进航空科技进步,科研生产能力和航空装备供给保障能力显著提升,整体能力和水平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结合型号研制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在空气动力技术、飞机结构与强度、飞行试验技术、发动机技术、航空材料与制造技术、航空电子信息技术、雷达技术、飞行控制技术、火控技术、航空救生技术等领域都取得了具有较高水平的众多成果;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一批国家重点实验室、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和航空科技重点实验室建成并投入运行;一大批科技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大大增强了自主创新能力,确保了型号研制成功。在21世纪前十年,我国一大批先进航空武器装备研制成功并投产、服役,主战飞机实现了由二代向三代的跨越,航空发动机实现了由涡喷向涡扇、由中等推力向大推力的跨越,新一代航空武器装备进入工程研制阶段,大型民机关键技术预研取得重大进展,实现了我国航空科技发展的历史性跨越,大大缩短了与世界航空工业强国的差距。四、刘积斌同志高度重视军民结合发展,为航空工业民品产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1982年,刘积斌同志担任沈飞公司副总经理期间,他大胆决策,带领公司发展高级旅游车、洗衣机、吉普车等支柱民品,推进了企业快速发展。他到航空工业部工作后,加强对民品发展的计划、管理和协调,加大对民品开发、立项、改造、生产、销售等重大问题的决策研究,使航空民品业务连续几年实现较快发展,部分企业逐步走上军民结合的发展道路。到国防科工委工作后,他一如既往支持军工民品产业发展。1999年国防科工委工作报告坚定不移地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军品优先,以民养军”十六字方针,把军转民工作和民品发展提到更重要的位置上来,在确保完成军品任务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军民两用技术,大力发展军工民品产业,增强平战转换能力,把军民结合推向新阶段。刘积斌同志十分重视航空工业的民品产业发展,他反复强调航空企业在抓好航空产品研制的同时,要主动面向市场,围绕主业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构建新的产业体系。他在国防科工委任职期间,我国与国外合作的重大民机项目一一受挫,我国民机产业发展一度陷入低迷,各种争论颇多,他亲自部署民机产业发展思路研究,多次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汇报发展思路,呼吁国家要大力支持民机产业发展,从而为开创我国民机产业发展的新局面奠定了良好基础。他认为,一方面,要加大民用航空产品研发投入,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航空产品形成的研发条件和制造能力,开发与航空产品技术相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非航空民品,实现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同时,他多次要求要主动走出国门,与国外先进航空企业建立联系,通过国际间的经济技术合作,提升自身的技术、制造、管理水平,谋求更大发展。在刘积斌同志的领导和推动下,航空工业产业能力不断迈上新台阶,军民结合、协调发展的良好格局逐步形成。民机产业加快发展,由刘积斌同志亲自推动立项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ARJ21新支线飞机研制取得里程碑式进展,首架飞机成功下线;MA60、运8、运12等航空产品投入使用,并批量走出国门;民用直升机快速发展,直8、直9、直11、HC120等形成系列化发展格局;民机国际合作、转包生产取得明显进展。非航空民品产业发展迈上新台阶,燃机产业化取得重大进展,汽车及其零部件产品实现规模化发展;摩托车、制冷压缩机、洗涤设备、风电叶片、纺织机械、精密机床、玻璃钢船艇等产品不同程度地形成了品牌效应,取得了良好的销售业绩。民品产业的蓬勃发展,极大增强了航空工业的经济实力。今天,按照党中央关于肩负“富国强军”双重使命,走军民融合式发展道路的要求,航空工业的民品产业发展迈入了新的历史时期,刘积斌同志和国防科工委当年抓军工民品产业发展的思路和做法,对我们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内深入推进军民融合式发展依然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