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发展棉纺织工业的有利条件是什么?

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下,我国纺织工业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困难。纺织业能否保持平稳较快的发展和国际竞争优势,直接关系到增加就业、扩大出口、繁荣市场、提高农民收入等国计民生,备受人们关注。日前,我们专访了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同志。 记者:纺织业历来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出口一直稳居各行业前列。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导致外需萎缩,从而使我国的纺织业备受打击,行业内部分化严重,您对这一分化有什么感悟? 杜钰洲:从统计数据看,我国纺织工业发展今年12月进入谷底。其间,全国5万多户规模以上企业与上年同期相比工业总产值仅增长2.63%,增速回落13.92个百分点;纺织品服装出口额负增长14.78%;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利润总额负增长11.01%,企业亏损面达到25.17%;从业人员比上年末减少了49万人。 更令人忧虑的是,纺织业还出现了两极分化。近1/3的企业,约1.6万多户,销售收入增长11.28%,利润总额增长34.23%,综合销售利润率比上年提高了1.6个百分点。另有4376户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2.48%,利润总额增长54.92%,平均利润率达到17.41%。而近2/3的企业,约3.4万户,处于亏损或亏损边缘。其余的12644户企业,销售下降23%,平均利润率为-9.26%。 分析这一问题,我们可以得到深刻的启示:决定企业抵御风险能力的不是规模,而是增长方式,是产品结构。在规模以上的5万多户企业中,大型企业占0.52%,12月平均利润率是2.81%;中型企业占8.4%,平均利润率是2.35%;小型企业占91.08%,平均利润率是3.30%。可见亏损的大企业不少,盈利的小企业很多。占总数2/3的企业陷入困境,暴露了长期粗放发展积累的风险和问题,而占总数1/3的企业逆势而为,代表了全行业结构调整升级的方向。 记者:为了赢得挑战,中央果断决策,不断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制定并实施了包括纺织工业在内的10个重点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这一规划的实施,给我国纺织业带来了哪些积极变化? 杜钰洲:2008年下半年以来,中央连续4次提高了纺织品服装的出口退税率,从11%提高到16%,对我国纺织服装恢复国际竞争地位、稳定市场份额发挥了重要作用。今年4月,国务院公布了《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以下简称《规划》),为纺织业明确定位,极大地鼓舞了全行业战胜困难和实现中长期可持续稳定发展的信心。 近期以来,我们认真落实中央关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总体要求,提高国内外市场的开拓能力,以自主创新、技术改造、优化布局为重点,推动纺织工业结构的调整和产业升级,取得了明显效果。一是生产增速持续回升,今年37月纺织工业产值累计增速分别达3.65%、4.26%、5.21%、6.44%、6.84%,产销基本稳定,产销率达97.51%。二是在国际市场持续低迷的情况下,我国纺织品服装出口到6月累计下降10.87%,但比2月底降幅收窄3.91个百分点。三是内需对行业增长发挥了更大的拉动作用。规模以上企业12月内销交货值增长6.63%,37月累计内销增速分别为7.8%、8.57%、9.42%、10.72%、11.14%。四是固定资产投资逐月回升,从4月开始正增长,6月份增幅已达6.35%。五是行业效益逐月回升,15月规模以上企业利润同比虽有所下降,但利润降幅收窄到了-0.14%,其中35月利润总额同比出现5.06%的正增长。六是行业的增加值增速逐月回升,27月累计增加值同比增速分别为5.8%、6.1%、8.2%、7.4%、8.2%、8.5%,这说明质量效益在不断提高。 当前,我国纺织业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期。保持这一势头,任务艰巨,因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的不利影响并未减弱,外需严重萎缩的局面还在继续,美元、欧元和周边国家货币贬值对我国出口的压力增大,国内市场的需求增幅尚未恢复到以往的水平。可以说,我国纺织工业企稳回升的基础还不稳固,恢复到正常增长仍需加倍努力。 记者:您多次讲过,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使纺织业遭遇挑战的同时,也为我们调整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供了动力。您是怎样思考这个问题的? 杜钰洲:新中国成立60年来,纺织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早在上世纪末,我国就已是世界最大的纺织生产国、消费国和出口国。在新世纪,随着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纺织工业也进入了由生产大国向强国转变的新征程。这一年多来,尽管纺织业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和世界经济衰退的严重冲击,但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特别是《规划》的及时制定和迅速实施,确保了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的基本面没有发生改变。 对于这次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来看。首先,国际金融危机从外部对我国纺织工业造成了巨大的冲击,但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也为我们清醒认识并着力解决行业内部结构性问题提供了契机。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无论是政府还是企业,都感受到了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的紧迫性,这在纺织行业显得尤为突出。所以说,《规划》出台的时机把握得好,问题找得准,措施针对性强。目前及今后一个时期,我们的首要任务就是认真落实《规划》。只要把《规划》落实到位,我国纺织工业就一定会突破困境,实现新的跨越。 其次,危机源自“资本”所固有的逐利性、贪婪性和破坏性,这必然引起人们对现存经济方式和行为方式进行集中反思。每一次大的危机都会给世界生产方式、经济结构、政治结构以及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思想观念带来深刻的调整和变化。这次国际金融危机在对世界纺织工业造成严重冲击的同时也必然带来深刻变革,这就为中国纺织工业抢占新的制高点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记者:我赞同您的分析,这次国际金融危机改变不了我们向纺织工业强国转变的态势,这不是我们妄自尊大,而是有着充分的现实依据与实践基础的。请您谈谈我国纺织工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主要现实依据是什么? 杜钰洲:一是我国纺织工业基础雄厚。新中国成立以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凭着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中国人民在上世纪70年代末基本建成了完整的纺织工业体系,基本满足了人民日益增长的衣着消费需求。改革开放之后,生产力再一次得到解放和发展,纺织工业最早实现市场化,并且大踏步走上国际市场。到上世纪末,中国纤维加工总量已占全球的27.5%,2000年纺织品服装出口已经占世界的14.8%,出口贸易顺差400亿美元,国内人均纤维消费量从1978年的2.9公斤上升到8.2公斤,从世界平均水平的1/3提高到平均水平。 二是我国拥有非常广阔的国内市场。进入新世纪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提出,为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创造了最重要、最可靠的内需条件。中国从2001年起人均GDP超过1000美元。根据世界各国经验,人均GDP达到1000美元是纺织消费较快增长的新起点。就人均纤维消费量来说,我国在1980年是人均4公斤,到2000年是人均8.2公斤,人均消费量翻番用了20年时间,而从2000年到2007年,只用了7年时间就达到人均15公斤。由此看来,随着人民生活质量的日益提高,衣着消费不仅在数量上不断增加,而且在质量上不断升级,这将为中国纺织工业转型发展提供广阔的国内市场。近年来,中国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科学发展观逐步得到落实,农业、消费品工业、重化工、信息通讯技术等产业快速发展,既为纺织工业转型升级提出了新的要求,又为其加快发展创造了新的有利条件。 三是国际环境非常有利。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特别是我国在2001年加入WTO,打破了世界主要市场长期对我国歧视性贸易政策的束缚,为纺织工业提供了更大的国际发展空间。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有助于加速中国纺织工业的国际化进程,有利于我国纵向、横向深度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增强后发优势。二是发轫于上世纪中后期的新科技革命的深入发展,为传统纺织工业竞争力的提升以及生产方式、交换方式和消费方式的改变提供了强大动力。新世纪,我国纺织工业进入了创新能力提高最快,新型纤维材料、新型工艺和装备、产品功能和性能差异化进步最大,供应体系建设、产业组织结构升级、自主品牌发展最兴旺的时期。 记者:这些因素为我们向纺织强国的转变提供了现实可能性,但要实现这一转变任重而道远,其中的主要矛盾是什么?解决的路径又在哪里呢? 杜钰洲:中国纺织工业从大国走向强国,虽面临着历史机遇,但也有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当前最突出的困难是传统的粗放发展方式积累的结构性矛盾还未得到根本解决。形势让我们更加清醒地认识到,只有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结构调整推动发展方式的彻底转变,才是我国纺织工业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最佳路径。 要从主要依靠劳动力成本优势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转变。今后,我国劳动力比较优势仍将在相当长的时间内存在,但应看到,在经济高速发展情况下,劳动力成本上升也很快,劳动力比较优势将会不断削弱。对纺织工业来说,解决这个问题的出路有两条:一是通过加快结构调整实现比较优势的延伸,二是通过提高创新能力促进比较优势升级。这也就是说,我国要推动要素禀赋优势从外生比较优势(简单劳动)向内生新比较优势(复杂劳动)转变,在深度参与国际产业链纵横向分工中促进产业由低端向中高端提升,拓展获取产业高附加值的空间。 要从资源消耗型发展方式向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发展方式转变。近年来,依靠农村改革和农业科技进步,我国棉花单产和总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但仍需进口棉花以及生产化纤所需的单体原料。另外,目前我国纺织工业废水排放量已占全国工业的10%,其中80%为印染废水。因此,推动纺织工业健康发展,必须着眼于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产业。其途径主要有三条:一是通过技术创新,提高单位纤维制品的附加值;二是开辟新型纤维资源,发展竹、麻、丝、毛等非棉可再生天然纤维;三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一方面要促进聚酯制品、化纤和棉制品等废弃物的回收再利用,另一方面要促进能源、水资源的综合循环利用,大幅降低单位增加值的能源和水资源消耗。 要继续推动产业组织结构从小生产方式向社会化大生产方式转变。一是要打破地区市场分割,推动产业和企业跨地区重组,支持产业集群式发展;二是要完善现代企业制度,促进企业转变经营机制,实现管理现代化,提高产业效率和竞争力;三是要推动国内企业“走出去”,积极参与国际市场竞争和国际产业并购,着力培育中国纺织行业的跨国公司和国际品牌,不断提升在国际产业结构分工中的影响力。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