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导致大规模失业吗?

  

  人工智能会不会引发大面积失业,这个话题其实已经讨论了很多年,至从机器的出现、网络的发展就不断延续着,持赞同和反对意见的争论不休。

  个人觉得人工智能不会引发大面积失业,不过它会加速与计算机相关的自动化的趋势,会改变社会分工的结构;短期内会造成部分产业的失业高潮和部分人员的无所适从,但随着社会的调整一切还会变得井然有序,而且会更好。

  首先人工智能是以人为主,是人开发出来的,而且人们也会把它控制在可约束的范围内。如果真的无法约束机器人,变成电影那种情况,机器人占领了这个世界,那这种机器人已经具备了完全的思想,是另外一种人类,就不存在抢工作的问题了。

  其次,人工智能还不能代替人类决策,人工智能开发出来很多机器人和生产线,但这些只能进行固定步骤的工作,代替人去实施一些程序范围内的动作,遇到突发或者特殊情况,根本无法自己解决。比如今年十大黑科技中的阿特拉斯机器人虽然能做一些行走、搬运等动作,能代替人类去危险区域救援,但最终发布传达命令的是人类,指挥动作的也是人类。还有生产线上的人工智能只能按照步骤办事,遇到机器故障、电路问题出现的意外情况就不能做出下一步决策了。

  

  第三,人工智能就算能够普及,给制造业、运输业、客运业带来一些冲击,但社会也会调整。这些受冲击的行业指挥者还是人类,而多出来的人会逐步衍生出其他行业,例如服务业、陪护业等等。

  也许你会说被替代的都是低级劳动者,他们没有文化,去了其他行业也很难找到工作,找到钱也很少。其实这不用过于担心。首先人工智能的普及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而在这过程中人们的素质也会逐渐提高。其次大量人员被弄到服务业、陪护业等行业,会提高这类行业的服务质量也片面的促使人员提高技能,这些行业的待遇也会随着产业格局变化而提高。再有各个国家也会采取手段来应对这一问题。

  

  我认为人工智能一定还会发展,会代替部分人们的工作但绝对不会引发大面积失业。因为人是进化的高等生物,是会应对这些问题的。

近年来,人工智能的发展突飞猛进,引起了某些担忧,其中之一就是人工智能可能会造成大规模的失业。

这种担忧并非新鲜事,自工业革命以来,对技术进步产生失业的担心就持续存在。然而,我们观察到的现实却恰恰与此相反。越是技术发达的国家(比如美日),越是广泛应用高新技术的地区(比如现代化的大都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就越是旺盛。与此同时,劳动力的工资和平均生活水平也有了极大的提高。

其中一种解释是,技术进步提高了该行业劳动力的边际生产率,这使得对劳动的需求量增加。某些传统上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比如纺织业,就存在这种情况。工业革命后,纺织机器的使用反而扩大了对纺织工人的需求。

但是,人工智能不属于这种情况,这也是对人工智能发展持悲观态度的人最重要的理由,在极端的情况下,如果某个行业大量采用人工智能,相关的从业人员可能会减少90%,甚至95%以上,那这些丢了工作的人该怎么办?

问出这样的问题,实际上是未能理解技术进步,包括人工智能发展的真正意义。技术进步意味着更少的投入能生产出同样的产品,甚至更多更好的产品。从生产者的角度来看,是生产成本的降低,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是商品价格的下降,也就是财富的增加。我们知道,人的欲望是很难完全满足的,成本下降,财富增加,人们以前无法满足的某些欲望现在可以得到满足了,表现在市场上,是有效的需求增加了。那么,供给也就要相应扩大,也就是需要更多的资源投入生产,其中包括劳动要素。

举个假想中的例子来说明,假设因为人工智能的发展,飞机全部改成了由人工智能控制,包括驾驶和机舱服务,也许一架航班只需要一个人在飞机上看着,应对个别特殊情况。机场也改由人工智能控制,削减90%的地勤人员。那么将会产生什么影响呢?

首先,航空公司削减了运营中大量人工开支,包括相应的辅助和管理费用;其次,飞机如果只剩了一个值班人员,与驾驶相关的设计会大量简化,也不用太多考虑机组人员的生活工作需要,飞机的造价会降低,航空公司购买飞机的支出也会减少;第三,机场减少地勤人员,同样降低了运营成本,航空公司租用机场的费用减少。总之,航空公司的成本低了,那么在竞争的压力下,机票售价就会降低。这会在市场上产生什么样的影响呢?

价格降低,需求会上升。以前坐不起飞机的人现在出行可以坐飞机了;以前一年坐一两次飞机的,现在次数增加了;以前长途才坐飞机,现在短途的飞行需求也多起来了;以前坐经济舱的,现在可以买商务舱、头等舱的机票了。以中国为例,现在每年航空运输是5-6亿人次左右,可见发展的潜力还非常大。客运便宜,货运就更简单了,货机上可能连一个人都不需要,全程自动控制,仓库到仓库,甚至家门到家门。空运费用降低,对空运货物的需求会迅速增加。

客货航空需求增加,相应的,要求有更多的飞机投入,更多的机场建设,更多的航线开发。这将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包括航空公司、大宗商品、飞机及其零部件制造、人工智能软硬件、机场设施、物流公司、旅游业、酒店业……可能涉及到数十个甚至数百个行业,都需要扩大投入,增加对劳工的需求。

除此之外,还可能会有些更深层次的影响。比如,飞行的便利会提升较为偏远地方的地产价值;异地或异国置业会增多;依靠飞机通勤或利用无人机传递物品,自己在家工作的人会增多;这会对城市的形态甚至生活方式带来显著的改变,相应产生大量的新的工作机会。

事实上没有办法穷尽这种新增的机会,因为我们无法完全想象出未来的情况(如果能够完全想象的话,那么人类早就停止进步了),但过去的经历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诉我们,技术进步,特别是重大的技术进步,总是为我们创造了更多的机会而不是相反。

另一方面,除了市场上出售的商品与服务,还有一种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就是闲暇。劳动力的生产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就会下降,人们就愿意更多地享受闲暇而不是工作。在200年前,需要工作6个小时才能买到充饥的面包,少工作一天意味着那一天就没饭吃,现在少工作一天对生活基本没有影响。从最早的一周工作七天,到现在普遍一周工作五天,工时还有进一步缩短的趋势,带薪年假延长,受教育年限增加,大学毕业也未必要马上找工作,自由职业者增多……这些现象都是生产发展,财富增加带来的结果。我们可以合理推断,如果人工智能真的大量替换了人类的劳动,那么只需要更少的人工作,工作更少的时间,而几乎每个人的都能保持或提高自己的生活水平。

不过,可能会有人说,即使人工智能的发展不会造成长期失业,大规模的短期失业仍然难以避免。然而,美国经济学家马布里(Mabry)和夏普林(Sharplin)研究了美国的汽车工人的实例,证明技术进步造成短期失业只是表象,实际上是在关税保护和工会的作用下,工人的原有工资被抬到了市场的均衡工资以上,这些工人其实获得了垄断的租金,是寻租者而非单纯的劳动者。在企业被迫裁员后,他们另找工作时,不愿接受市场工资,希望继续寻租,这当然就会造成短期的失业。如果放弃租金,由于其他行业对劳工的需求增加,他们本来可以在不减少应得收入(即在原工资中减去租金)的情况下找到工作。可见,与其说是技术进步产生了市场失调,不如说是政府的干预行为(主要是关税)破坏了市场自我调整的机制。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