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如何看待工业革命的?

关于日本工业革命的开始时间,日本学者的见解并不一致。日本经济学家楫西光速编著的《日本资本主义发展》一书中有这样的叙述:进入明治20年代(1887年1896年),日本的资本主义首先在以棉纺产业为中心的轻工业部门完成了产业资本的确立,之后又在明治30年代(1897年1906年)通过建立重工业部门,自主完成了工业革命。同样,历史学家高村直助也在《工业革命》一书中也提出:日本的工业革命,是从19世纪80年代中期到19世纪90年代发展起来的。

日本工业革命始于何时?

另外,石井宽治的《日本的工业革命》一书,将工业革命的开端认定为机械纺织业在受到大阪纺织成功的刺激下实现兴起的那一年,即1886年,这一观点和其他论者是一致的。而关于工业革命完成的时期,石井则主张一国是否完成了由导入机械所带来的工业革命,要看所需机械及作为其原材料的钢铁能否实现国内的自主生产。

又因为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可以输入机械与钢铁,导致难以判断工业革命的完成时间。所以石井又提出即使机械与钢铁的输入因战争等原因而被迫中断,但如果拥有独立自主的技术和强大的生产后盾的话,也可以判断该后进国完成了工业革命,他断定:日本的工业革命,是在经历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两次大战后,于1907年大恐慌前后完成的。

的确,日本在中日甲午战争前,虽说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制机械工业已经存在,但也只是存在于缫丝与纺织等轻工业,而钢铁和机械制造方面仍然大幅度落后。中日甲午战争之后虽说可以看到第二次企业勃兴的盛况,但是主要是在缫丝、纺织、取火工具、织物、烟草、造纸等行业。在这一时期,除军工厂和造船业之外,重工业和机械工业尚未成型。日本重工业出现新的发展并走上正轨是在日俄战争之后。

在实现工业化的过程中,钢铁生产是推进重要的大型机械国产化的必要条件。因此,日本政府便计划用中日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的部分赔款在八幡建设大型钢铁厂。楫西等人的书中说:于1901年开业的八幡钢铁厂是出于经济、军事上的需求,以钢铁的自给为目的而创建的。该厂在日俄战争时期进一步发展壮大,为重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日俄战争这一时期,日本国有化后的铁道建设、军需业,以及以服务军事目的起家的造船业等是拉动钢铁需求的主力。军部在推动钢铁的自给时最为热心。资本主义钢铁业的发展道路是从对更优良的炮身的需求开始的。《战争与资本主义》作者桑巴特对于德国16世纪18世纪历史的这一评述放在这个时代的日本也是适用的。

日本工业革命的资金来源于何处?

甲午战争爆发后,日本军需工业开始变得非常活跃,清朝政府在甲午战争中惨败,被迫与日本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并且向日本赔偿了2亿两白银。清朝政府赔偿的这些白银,成了当时日本工业革命的主要资金来源,于是,日本各种工业开始勃兴,日本迈出了从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的第一步。

但是,日本工业革命取得真正的发展时期是在日俄战争之中及其之后。实际上日本在1904年1905年的日俄战争中由于保障了来自满洲的铁矿与煤炭的供应,最终确保了制铁制钢、造船、机械工业的发展条件。国营的八幡钢铁厂与民营的釜石钢铁厂也在钢铁联合生产上走上了正轨。石井正是在这一事实的基础上,将该时期认定为日本工业革命的完成期。

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工业革命的同时,还催生了很多日本著名高等学校,比如,日本的京都帝国大学的创立资金正是来源于中日甲午战争所获得的清朝的赔款。

电力技术如何影响日本工业革命?

然而,日本作为后进的资本主义国家,观察其工业革命的特征,不能只看产业资本所带来的以机器生产为主的工厂制机械工业确立的一面,更应该看到伴随着电力技术革命而出现的机械工厂的一面。提出这一观点的反倒是工学家以及技术史的研究者。

热力学为工学提供了动力,电磁学为工学提供了动力、光学以及一直以来难以获得的高温。它们一起构建了一个与以往产业有天壤之别的大规模工业组织,并最终将被称为工业革命的巨大变化带入了产业界。以往依靠人力或牛马之力的地方全都实现了机械化,变为依靠蒸汽机和电动机运营。蒸汽作为基础动力是在工业革命的初期,而开始使用电动机则在其后期。

在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尤其是在英国,电力技术是在工业革命发展到极点、蒸汽动力充分普及的基础上诞生的。然而,日本的工业革命是在欧美各国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时正式启动的。因此,电力技术是与工业革命同步进行的,或者说是作为工业革命的一环而发展起来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日本的工业革命是在将电能作为动力而使用的普及中完成的。

从世界范围来看,在1890年前后,稳定且实用的三相交流发电机,以及远距离高压输电系统形成之后,电力使用才步入正轨。1885年实用型变压器被发明出来,它是远距离输电必不可少的工具。至此,散布在日本城市中的小规模火力发电站被建在山区的大规模水力发电站取代,然后通过连接发电站到城市的高压电线建成了广域输电系统。

大阪电灯于1889年在日本率先使用交流电,1895年东京电灯正式使用交流电。当时,东京电灯在浅草火力发电站设置了50赫兹的三相交流发电机,并将散布在市内的小规模发电站集中于此。两年后,大阪电灯设置了60赫兹的三相交流发电机。现在东日本和西日本的交流电赫兹值不同便源于此。

1899年架设的从黑濑川水力发电站到广岛的26千米11千伏高压输电线是日本远距离输电的先驱。这是由于广岛曾是中日甲午战争期间日军大本营的所在地,并且海军基地和急速膨胀的海军工厂也在吴市 形成电力需求。由此可见,当时的日本始终是优先考虑军事的。实际上,当时消费电力的主力正是诸多的军工厂和以军需生产为核心的八幡钢铁厂。

进入20世纪初,日本电力才逐渐普及并深入家庭。1909年,森鸥外 的小说《电车之窗》中有电灯的光芒簇拥着。这样的描述。这个时期的城市,路面电车已经很常见,电灯的光芒也已压倒了其他一切灯火。

但是,要判断电力技术在日本是否能够真正普及,还要从日本工厂的动力上看。那要等到20世纪10年代,在山区水力发电站的发展带来廉价的电力供给之后。日俄战争之后,迎来了水力发电的开发高潮。而以煤炭为原料的火力发电则面临着供不应求以及原料价格暴涨的问题。这也间接导致了由火力到水力的转型。1908年,东京电灯将位于山梨县桂河的、输出功率为15000千瓦的驹桥发电站所发的电,以55千伏输往75千米之外的早稻田变电所,这标志着大容量水力发电的开始。

1911年,日本木曾川发电站开始以66千伏向47千米之外的名古屋输电。大约就在这一时期,水力发电量超过了火力。同年制定了旨在促进电力事业发展的《电气事业法》。接着,1914年,输出功率为37500千瓦并能以115千伏的高压输电的猪苗代发电站建成。第二年,成功地将电力输送至228千米之外的东京,拉开了大型输电网时代的帷幕。

在之后的日本大正时期,日本各工业领域以飞快的速度实现了从蒸汽到电气的动力转换。1917年,无论是民营企业还是国营企业,电气化率都超过了蒸汽动力。因此,可以认为20世纪10年代中期,即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际是与能源革命同时进行的日本工业革命完成的时期。可以说,欧美通过蒸汽机的发明完成了工业革命,步入了工业国。而日本则是通过使用电力,实现了从农业国到工业国的转型。

总之,日本通过中日甲午战争和日俄战争的胜利不仅获得了满洲的权益,而且还将朝鲜半岛纳入其殖民版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日本完成了工业革命。自此,以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为口号的明治时期的近代化暂且告一段落。

国家发展,人才当先,日本能完成工业革命,实现现代化,与其完善的人才储备不无关系,实际上在江湖时代日本的初等教育已堪称全球之首了,我们可能总以为在明治维新前,日本人大多是文盲是愚昧的,这种看法并不是正确。

江户时代的日本,不仅武士阶层进入藩校学习,很多平民老百姓也会到寺子屋学习,江湖时代日本出版行业十分繁荣,这反映出日本人强烈的阅读愿望,这样的社会现象,不是一个遍地文盲的社会可以做到的,甚至江湖时代的日本还发明了一种”和算”的数学,据说里面还包含微积分的成果,在数学上,当时的日本已比中国走在前面了。

1854年江户幕府与美国签订《日美和亲条约》,美国向日本赠送了一些美国的武器,电报机,蒸汽机车的模型和资料,没想到一年后佐贺藩便自行研发了蒸汽机车,宇和岛藩还自自建造了蒸汽船,这些事实都说明,江户幕底的日本已拥有大量的人才储备,给他一点颜料,确实就可以开染坊,他们有这个实力。

日本工业革命的成功,步入现代化国家,这些人才起到了关键作用,江户幕府的国民教育奠定了基础,更是功不可没。

明治九年,是日本政府聘请外国专家的最多的一年,达到500多人,此时全日本已有3000多名外国专家,日本政府对这些外国专家毫不吝啬,往往提供丰厚的薪水,当时日本政府高官月薪才800日元左右,给那些高级外国专家的月薪竟高达1000多日元,丰厚的薪资待遇让这些外国人对日本的”殖产兴业“政策轻重的非凡的热情与诚意。

明治4年日本建立了现代邮政制度,各地设立邮局,实行全国统一定价,开始发行邮票和明信片。

明治5年东京到横滨的铁路开通,这是日本第1条铁路。

明治两年,东京和横滨之间架设了第1条电缆,后来电缆又从长期延伸到北海道,更夸张的是在明治维新时期,从长期到上海还铺设了海底电缆。

总之,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因素,让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短短20年间便完成了工业革命,转型为资本主义国家,后来在战争中相继打败了清朝和俄国,跻身世界强烈之强国之列。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