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看见农民拉着石磙在小麦田来回碾压,有什么用途的呢?

以前大集体的时候,冬天这是一件必干的农活,石磙碾压麦田,青青的麦苗为啥要碾压,一是因为抑制麦苗疯长,多次碾压过后主麦苗压烂了,会分长出更多的小麦苗出来,二点种麦的时候土壤不怎细,有些沟壑不利于保持水份,冬天霜雪一下,土就酥松了,经过碾压土地就很平整,麦苗根部的水份也就不易挥发了。

我们山区一般派青壮年去干这活,一个人赶一头牛,用背架子把石碾背上,这个麦田碾完了,又背到另外一个麦田去,碾的时候人轻松,要到别个麦田去,人就要使劲背石碾,我们家院坝里还有一个碾米的和碾麦子的石碾,有些残缺,但碾滚子都还在。

后来包产到户了,一家家的种土地,都是东一块西一块的,而且也不是家家都有能背得起石碾的人,所以就改用一个叫响子棒的东西敲碎麦苗和土巴,形式像锄头,只不过是一尺左右长的园木按一个木把,很轻巧,就和打石头的大捶二捶一样,老人妇女孩子都可用,只是人要要劲捶。以前原始的农业,全凭人力所以都做的很精细。最近二十多年再也没人碾压小麦苗。小麦还是丰收。

农民拉石磙来回碾压小麦苗当然是防止小麦旺长,为了小麦安全越冬提高产量吧。谢谢!

什么是馆阁体和台阁体?

馆阁体是一种书体的名称,在北宋时期就有了,那时称之为“院体”,到了明朝时被称为“台阁体”,到了清代的时候被称作“馆阁体”。

馆阁体和台阁体的特征它们的显著特征就是:方正、光洁、乌黑、大小一律。康有为曾经这样评价馆阁体:

“虽导源于古人,实别开体制。......其配制均停,调和安协,修短和度,轻重中衡。分行布白,纵横合乎阡陌之径;引笔著墨,浓淡合乎珠玉之彩。”馆阁体的形成离不开古代的科举制度,特别是殿试着重书法,因此考生的书法工拙成了能否胜出的一项标准。

馆阁体规范严整,实用价值非常的突出,受到大众的接受与喜爱。从艺术上讲,馆阁体法度严谨的特点,同样被许多的书家称许。要想把这种书体写好并不容易,没有深厚的楷书功底是写不好的。

馆阁体为什么会被很多书家反对我们纵观历史知道,唐楷是中国书法楷书的发展高峰,以尚法为特色,技法完备,同时也限定了后世楷书的发展。而馆阁体继承了唐楷的传统,把技法和规则进一步完善,再加上官方的提倡,于是就发展了起来。

但是这种楷书,因为过于苛求点画,经营结构,所以显得拘谨呆板、千人一面、缺乏生气而被贬斥。宋代沈括《笔谈》中云:

“三馆楷书,不可不谓不精不丽,求其佳处,到死无一笔是矣”清代的洪亮吉在《北江诗话》云:

“今楷书匀圆丰满者,谓之‘馆阁体’,类皆千手雷同。”清代周星莲《临池管见》云:

“自帖括之习成,字法遂别为一体,土龙木偶,毫无意趣。”所以馆阁体的称呼有一定的贬义。法度森严是馆阁体的特点,但这种过于严谨的特点,导致书写缺乏生动和灵气,因此缺乏艺术感染力,这是人们反对它的根本原因。

如何避免馆阁体的形成呢书法之所以称之为书法,在法度的基础上还要讲求神采、气韵和情感的表现。防止馆阁体的形成,首先要取法正确,以质朴、古雅为特点的古代法帖为目标,例如魏晋书风。

二是在学好一家的基础之上要扩大学习面,多读临不同时代的各家碑帖,扩大视野。

三是提高艺术鉴赏力和审美的能力,增加各方面的学识和修养。

对待馆阁体要有正确的认知和态度,要学习其法度森严的优点,也要避免其过于呆板的缺点,要用客观公正的态度去看待它。

浏览了不少人的回答,忍不住也参与一下,提出如下观点:一、馆阁体是否列属书法行列?不少人坚持以馆阁体是公文、考卷等对字体要求规范的文体所用为理由,认定馆阁体相当于现代的印刷体,从而馆阁体排挤出书法之列。我认为,此理由是错误的。我们使用的楷体印刷体,隶书印刷体,甚至草书印刷体,其横竖撇捺点钩这些笔画,的确是可以各自采用了一个模子刻出来(实际不是。实际略有差异,但形体基本保持不变。草书另论)。字体的高度规范,是社会进入现代文明后的人际交流深度发展与工业化发展的需要(不作展开)。

注意,这里对印刷体形体的描述是用了高度规范四个字。举一个例子,印刷体的点,可以看作是一个模子出来,不管字体在什么位置的点,几个点,这一个模子点摆来摆去就差不多了。可见,印刷体以把笔画摆正制造美感,而不追求所有笔画的避让变化。

而书法是极其讲究所有笔画的避让与变化的。这可以认定为这是书法与印刷体的最主要的区别之一(因为还有倾欹、用墨、章法等)。

到此,应该仔细的瞅一下,馆阁体做到印刷体这样高度规范了吗?我们不能闭着眼睛说瞎话吧?印刷体的高度规范,包括了笔画自身的高度趋同,这是馆阁体即使尽力规范,却没有做到的地方。

批评馆阁体千人一面的人,我的看法,请你们说话切合实际些,客观些,笼而统之的批评很伤人,以馆阁体大家沈度为例,少有点书体常识,就可以看出沈字不是出于欧,也不出于柳,也不出于赵,四大家出于谁,很明显,印刷体就很难做到这一点了。印刷体写好了,那才叫看不出出处,原来的地下工作者写信,就采取了这一招。

馆阁体的弱点的确是很明显,但也不至于要排除在书法之外如此严重。比如馆阁体追求整齐排列,这样势必约束了字法与章法的张扬,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在整齐排列的有限空间内,尽力来做到字法与章法的艺术性,不也是一种美吗?欣赏这种有限度的字法章法墨法,到又有特别多整齐,如回归之大雁,又有何不齿呢?如此怎的就偏偏恶心着反对者了呢?

就书法来说,批评是很正常的事,批的在谱,何以不批?比如,批赵的,批他字如串珠,批老颜与柳的,用纸武夫,都算有谱,人家不是胡说。这即是说,有谱是书法批评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批评馆阁体,这次回答里,有人就引用了沈括的话,作为早期发现馆阁体弊端的人,提出批评以引起学习书法的者注意,没什么不好。批评归批评,但恶狠狠抡抡棍子打死,就不好玩了,就不讲道理了。

由此,对反对者的恶心,也应稍加评述,不然这事儿过不去。这世上,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不仅是口味的原则,也是艺术的原则之一。你要恶心,我并不反对,因为你有你的偏好。但你不能把你自己的偏好,强加于他人,还带攻击性的鄙视人家喜欢馆阁体的人,说人家不懂书法,不配懂书法等等,这就玩过头了吧。人家真不懂?就你懂?人家还质疑你嘞!做人要厚道,一万年也要厚道。

假若说书道若人道,看书法,那就不是仅仅看书法的奇玄了,看书法的人,是要从中认认人品了。所以说,说话要中肯,实实在在,说的在理,很重要。不要以为写得了介个字,就天下盛不了,就鸟视天下,一派晋代名士的狂狷劲头。名士的狂狷,我认为不是这样玩法,假如在晋,这样玩法,还不得让那些狂狷们给怼的死死的,连家门都摸不着。没事去看看狂狷们怎样怼人,很有意思。假如品德有问题,被狂狷们怼上了,哼哼,估计三辈都翻不了身。

说点套话(这里只说要点,都不展开):艺术的批评,一,艺术上没有人不可以批,我们必须坚定此信念。二,艺术批评要说人话,要就事论事,要讲道理,要把自己置身于人的场景,要觉得有亲大爷二叔的在旁观,以免说话忘了祖宗。三,要有一定实践,要尽力占全资料,至少占有说明某一个自己的论点的资料,绝对不要放空炮,不然,既误人,又误己。

完毕。等着疯狂地反扑了,还能吃了我?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