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东华大学的历史沿革

1950年6月,在华东军政委员会教育部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由华东纺织管理局主持,会同上海棉纺织业同业公会,将4所分散的私立纺织院校(私立中国纺织工学院、私立上海纺织工业专科学校、诚孚纺织专科学校、文绮染织专科学校)合并,定名为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

1951年6月,交通大学纺织系、私立上海纺织工学院、上海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等3所院系合并建立“华东纺织工学院”。

从1952年到1956年,先后有6所校系调整并入华东纺织工学院。按并入时间先后,依次是:南通学院纺织科、武汉中南纺织专科学校、四川乐山技艺专科学校印染班、苏州苏南工业专科学校纺织科、上海华东交通工业专科学校机械科、青岛工业学院纺织系,学校成为中国规模最大的一所纺织高等学校。

“文革”期间,华东纺织工学院停课和停止招生5年。 1969年学校下放到上海市,1972年4月更名为上海纺织工学院。

1979年,学校重归纺织工业部领导。1980年恢复华东纺织工学院校名。

1981年,学校被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批准为首批具有博士、硕士、学士三级学位授予权的高校之一,并设立博士后流动站。

1985年,经纺织工业部批准,学校更名为中国纺织大学。

1994年11月,中国纺织总会管理干部学院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1995年9月,学校通过了“211工程”部门预审。1997年5月通过了“211工程”可行性论证和立项审核。

1997年10月31日,中国纺织总会和上海市人民政府签约共建中国纺织大学。

1998年9月1日,学校正式划转为教育部直属高校。

1999年8月,上海纺织高等专科学校并入中国纺织大学。

1999年8月,经教育部批准,中国纺织大学更名为东华大学。

1999年9月,国家轻工业局上海玻璃搪瓷研究所并入东华大学。

2003年,东华大学无锡校区并入江南大学。

东华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的学校创始人

(1907~1996) 钱宝钧先生1907年生于无锡,早年毕业于金陵大学工业化学系,1935年考取第三届瘐款留学,赴英深造,1937年在英国曼彻斯特理工学院纺织化学系获硕士学位。回国后曾任金陵大学化工系教授、系主任。1951年起任中国纺织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副院长、院长,名誉校长等职,他是《纺织学报》、《中国纺织大学学报》、《高分子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高聚物加工杂志》等期刊编委和《高分子通报》顾问。 钱宝钧先生是我国化学纤维学科的创建人之一。五十年代初他在我国开始以棉绒作为粘胶纤维的原料的研究,此后他又进行了超强力粘胶帘子线的研究,解决了我国第一家万吨粘胶帘子线厂在工艺技术上的一些难题。六十年代后他首先在华东纺织工学院筹建化学纤维专业和化学纤维研究所,使之成为我国最早的培养化纤工业人才以及从事化学学科研究的教学和科研基地。他领导并亲自参加了化学纤维结构性能和成形机理的研究并取得了一系列的研究成果,其中包括建立溶胀热分析新方法研究纤维的织态结构、新型纤维热机械分析仪器的研制、涤纶高速纺丝的在线实验测定和研究、聚丙烯腈纤维干湿法纺丝成形机理和特征。晚年他又致力于大分子缠结的研究,他采用溶胀热分析和流变学等方法研究了分子量、温度、浓度、剪切应力和时间等对大分子缠结及解缠的影响,他把大分子缠结和聚合物加工成形条件以及最终产品的结构性能紧密联系起来,这些研究成果在冻胶纺高性能纤维的研制上起到了重要作用。

1996年,由于他长期对中国工程技术事业所做出的贡献,而获得了首届中国工程科学技术奖。 钱宝钧先生治学严谨,诲人不倦,可称桃李逾九洲,生前他曾捐款在中国纺织大学设立五爱奖学金。逝世后,他又将毕业积蓄作为学校的科研教学奖励基金,鼓励后学。 (1911—1995),男,江苏省溧阳市人,教授,九三学社社员。方柏容1941年获意大利米兰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师从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世界著名高分子科学家Giulio Natta,曾先后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和贝尔实验室工作。1947年回国后先后在南通学院、华东纺织工学院和中国纺织大学任教授,系主任。他曾历任国家科委化学纤维专业组成员、第二届上海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中国大百科全书·纺织卷》化学纤维分卷主编、《辞海》纺织分科主编等。1996年, 入选《中国科学技术专家传略》。

方柏容是我国纺织教育家、化学纤维和环境保护专家,早在1943年他在美国贝尔研究所从事有机化合物合成研究,其成果用于反法西斯战争,获得美国政府嘉奖。1954年,他与钱宝钧共同创建我国化学纤维专业,是我国化学纤维专业创始人之一。他在对等规聚丙烯纤维研究方向有很深的造诣,编著并出版了《化学纤维的原理和制造》、《等规聚合体纤维工艺原理》、《粘胶纤维的制造》等学术著作和论文。方柏容也是我国纺织系统环保专业的奠基人,1976年建立了环境工程专业,并从事于环境污染的治理研究,他主持完成的“洗毛污水综合治理研究”项目于1980年获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三等奖。方柏容毕生从事纺织教育和化纤、环境治理研究,并为国家培养硕、博研究生10多名和一大批科技人才。 (1931~1985) 副教授,曾任化纤研究所所长。

1968年,华东纺织工学院化纤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曾担任本科生、研究生的化学纤维工艺及理论主讲教师和毕业论文指导,组织并参加教材编写、译著工作。组织科学研究选题。主持或参加的科研项目:腈纶复合纤维, 腈纶高速纺丝, 腈纶一步法聚合工艺研究,烟滤咀用醋酯纤维研究等,多项获上海市及纺织部科研成果奖,涤纶长丝高速纺丝工艺与设备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上海市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是我国最早对多孔纺丝,碳纤维原丝研究探索者,为我国化纤工业和学科的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1929~)教授、博导,曾任纺化系系主任,化纤研究所副所长。

1947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57年苏联莫斯科纺织学院留学,获副博士学位。

1981年担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评议组成员。现在美国。

孙教授为本科生、研究生主讲过高分子物理化纤成形原理和高聚物流变学等九门课。曾邀请去美国麻省理工大学等学校讲学,出版多本著作,指导了一大批青年教师、博士生和硕士生。

孙教授在高分子流变学、纤维结构与性能理论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曾对粘胶纤维、纤维素醚纤维、腈纶、涤纶、氨纶、 芳纶、维纶等多种化纤的成形进行理论研究。科研成果十几项五次获奖,其中包括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一等奖等。共发表论 文近百篇,其有中几十篇发表在国外杂志上。多次在国际、国内学术会议上作学术报告。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