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用纺织品以科技创新破局而立,向新而生

  4月21日,工信部、国家发改委发布《关于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指导意见》围绕发展目标,从科技创新、产业结构、两化融合、绿色发展、标准引领等方面,提出五项重点任务。在“强化科技创新,稳固产业发展基础”部分强调:开展非织造布基础研究,推动纳米、微米纤维非织造布技术产业化;推动强链补链联合攻关,梳理重点产品产业链图谱,支持龙头企业组织上下游企业协同开发;完善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打造新型创新平台,建设行业重点技术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本次《指导意见》中多次强调科技创新的重要性,例如,在指导思想中提出以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科技创新为动力;在基本原则中提出坚持创新引领;在重点任务中强调强化科技创新,稳固产业发展基础,并在各项内容中提出了具体措施。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对科技创新的迫切需求。

  产业发展是经济的“压舱石”,企业则是“动力源”。通过部分企业的创新案例,领略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在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开展强链补链联合攻关、完善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等方面的重要突破。

  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推陈出新

  实践表明,只有原创性的基础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不断推陈出新,一个国家或地区才可以取得技术和工业的快速进步,才能在世界贸易中获得强大竞争优势,才可以保持经济和技术的持续繁荣。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共性技术难题的突破,可满足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的更多需求;材料、设计技术、编制工艺和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突破,可进一步打破国外垄断;持续的技术改造,可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

  在共性基础技术研究方面,常州市宏发纵横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近年来不断突破制约行业发展的技术难题,取得多项核心技术突破。宏发纵横面向轻量化的材料科学,围绕风电、汽车、轨道交通、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对材料体系的重大需求,聚焦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产业发展共性技术难题,致力于开展高性能纤维及其复合材料低成本、高效率制造技术研究,取得的关键核心技术突破包括50K大丝束碳纤维、碳/玻混编织物增强复合材料风电叶片、高性能纤维拉挤风电叶片、高速动车组关键承力零部件。

  我国多轴向经编技术起步晚,国产装备智能化程度低。对此,宏发纵横联合常州第八纺织机械有限公司、常州市新创智能有限公司,先后开发了高速智能化多轴向经编机、智能化柔性碳纤维多轴向经编机,创新研发了直针铺纬、大卷装和四辊送经装置,最高转速达到1350r/min,提高生产效率;开发了经编机状态感知网、工业物联网组网关键技术及MES系统,实现经编机工作状态、参数的实时检测及多台经编机智能化集中生产管理,及“供纱-编织-检测-包装”复杂生产全过程的智能化。近三年来,先后投入5亿元对原有经编织造生产线进行了全面的技术改,全面提升企业综合竞争力。

  在以关键技术打破国外垄断方面,代表性企业浙江四兄绳业有限公司经过多年努力掌握了在材料、设计技术、编制工艺和制造装备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解决了南海陵水17-2浮式生产平台、“雪龙2”号极地科考船等重大工程的系泊缆绳国产化和“卡脖子”问题,为建设海洋强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中海油陵水“17-2”这个项目是国家南海战略的重要实践,是中国第一次在1500m左右的深海开采油气,该油气田可供100万人口用气100年,开采平台“深海一号”是全球首座10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平台,平台主甲板面积近7000m2。这批由四兄绳业制造的缆绳,按照南海海域“千年一遇”的台风,30年的使用寿命设计,单根破断力超过2000吨,单根连续长度近1000m,这些“定海神针”,有力保障了“深海一号”半潜平台在南海海域的生产作业安全。该项目的配套应用,标志着四兄绳业成功打破了欧美绳索企业在全球深海系泊领域的长期垄断。

  为争取和抢夺国际标准的话语权,构建纤维绳索的中国知识产权体系,抢占专利的制高点、标准的制高点和技术的制高点,未来,四兄绳业计划建设世界一流的“纤维绳索创新技术发展研究院”,围绕“智能绳索”“纤维绳替换金属绳”“海上浮式结构物永久系泊和半永久系泊”“深海采矿和通信”“安全和防护”等几个关键方向,加大基础研究和创新技术研发,做好技术储备,以进一步打破欧美企业在某些关键领域的垄断优势。

  通用技术中国纺织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作为综合性科研院所和纺织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近年来也在持续开展产业用纺织品的研究开发和生产工作,加强共性基础技术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多项成果已广泛应用于个体防护、应急救援、交通、医疗卫生等领域,为相关领域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作出了应有的贡献。例如通过改进纤维材料、涂胶和成型技术研发的重量更轻、防弹效果更好的防弹头盔用复合材料,能够充分适应武器及防护装备轻量化的要求,其性能处于国际领先地位;还有具有独特结构设计,功能区域分级和高防护效用的高防护型可复用手术衣,切实能够为医患提供双重安全的防护保障。

  在开展重大共性技术研究方面,鲁普耐特集团通过建立创新体制与机制,形成全方位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目前开展的新型绳网制造关键技术和重大共性技术研究包括聚烯烃拉丝提质工艺技术、纱线匀张力控制技术、制绳工艺设计和编织计算机仿真技术、皮芯合一技术、纤维复合技术、尾端处理技术、表面整理技术、热牵伸技术、热定型技术、预牵伸技术、三维编织技术、新型材料绳网设计与安装技术、缆绳防沙技术、绳网产品检测与评价技术等。在安全防护、科技海洋、航空航天等领域,多次承担省部级,国家级科研项目,解决行业难点问题与绳网产业化应用示范。多年来其开发的深海5000m观测绳、深空卫星用绳网,以及个人防护装备应用等20个产品领域都实现科研突破与应用,是国内研发实力较强的绳网企业。

  产业链供应链韧性持续增强

  加快制造业强链补链,推动“链主”企业和上下游企业构建协同创新联合体和稳定配套联合体,形成以“链主”企业为中心、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是持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的必要手段。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能够为非织造材料向高端化发展提供重要支撑;链式经济可成为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新引擎;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能够为重要战略物资、应急物资和民生物资提供保障。

  目前,尽管产业用纺织品行业已经基本形成完整产业链,装备制造、国际贸易、技术服务、物流服务等配套产业日趋完善,但依旧面临着诸多发展难题,企业在供应链中寻求更广泛合作的呼声也越来越高,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成为推进行业发展的有效模式。这种协同不仅是企业之间机器设备等资源的简单连接,还是有效整合上下游企业创新发展所需资源的最佳方式。

  在上游基础材料方面,烟台泰和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就承担起多个工业领域上下游产业升级的责任。芳纶是产业用纺织品的关键性基础材料,泰和新材不断做大做强芳纶产业,实现产业链联动发展。作为安全防护用纺织品领域的关键制造商,泰和新材逐步将世界前沿的防护理念引入警用服装、抢险救援服、石油工装、防电弧服乃至更广泛的应用领域。泰和新材研发的纽士达®氨纶、泰美达®间位芳纶、泰普龙®对位芳纶、民士达®芳纶纸等系列产品,在医疗及个人护理等功能性纺织品领域;环境保护中的高温过滤领域;现代交通中汽车、飞机、高铁的骨架结构材料、阻燃材料领域;安全防御中的防刺服、防割头套等产业用纺织品领域展现广阔的市场前景,在多个行业产业链塑造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盐城瑞泽色母粒有限公司则一直致力于满足非织造布高端化、纤维超细化、设备高速化要求,开发超分散性色母粒和功能母粒,经过多年的技术公关,不断优化工艺路线,不断提升企业内部质量标准和检测手段。其中和南通TORAY合作开发的柔软母粒,是无烟雾、无油腻、防收缩、易分切的功能母粒,使行业对柔软非织造布有了新的概念。

  传化智联股份有限公司对产业用纺织品行业重点领域的产品开发,聚焦于国外优秀产品的国产替代,做好在该领域的强链补链。例如在医疗与卫生方面,成功开发了SMS三抗非织造布的三抗整理剂、纺粘非织造布防护面料用的抗静电整理剂、卫生用纺粘非织造布的亲水剂等产品,实现了国外优秀产品的完美替代,为中国整个行业的供应链安全贡献了力量。

  装备制造业作为产业链上游,其共性技术的开发往往对整个产业的技术水平、技术关联性、技术共享性产生重大影响。我国非织造布产业的快速发展,就体现了装备基础研究的支撑作用。

  大连华阳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在“十二五”“十三五”期间,研发了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聚酯纺粘针刺土工布、管式牵伸及整板狭缝牵伸聚酯纺粘热轧非织造布四大系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成套技术与装备,为非织造材料向高端化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据介绍,“十四五”期间,大连华阳将对多项非织造机械行业科技攻关项目继续进行研发,承担“高强粗旦双组份纺粘非织造布生产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及产业化”“高强聚丙烯纺丝成网针刺固结土工布技术与装备研发”“改性沥青防水卷材用涤纶纺粘针刺增强复合生产线技术与装备研发”等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科技指导性项目;根据节能减碳、绿色环保智能制造等产业发展方向,对“第五代高强聚酯长丝胎基布及针刺土工布生产线技术和成套装备的研发”“可降解熔喷非织造布生产技术与装备研发”“纺粘生产线MES系统开发及应用”等研发项目持续投入资源进行深度开发、技术迭代和产业化推广。

  以服务大型卷材企业为目标的宏大研究院有限公司,则围绕个人护理、医疗感控“用即弃”非织造制品市场对性能和产品的需求,致力于高速智能纺熔复合非织造布成套装备的研制和推广。宏大装备已逐渐成为用户企业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保证产品质量的“利器”。未来,宏大将积极联合上下游行业开展强链补链协同攻关,按照《指导意见》重点领域要求,在“超低克重、高均匀、双组分、细旦纺粘非织造布”和“环境友好非织造布”等优势领域,为行业发展贡献力量。

  产业用纺织品企业在积极联合上下游协同攻关的同时,其在自身链式发展方面,也有诸多亮眼表现。例如欣悦健康目前形成了以“医康养”和“研教产”两大联合体为核心,主要从事健康新材料、医疗器械、康复器具、中医药产品的生产、研发及销售、医疗卫生、养老服务、康复服务、健康教育、健康管理、文化旅游等业务。已形成集医疗用品、一张床·医康养、康养职业教育、研发与数字医疗、中医药技术五大类相互支撑融合的健康产业链。欣悦健康实现了产业链的延链、补链和价值链的提升。同时也集聚了大量健康类人才,围绕以生命健康为核心形成的“黄河谣·健康城”也应运而生。链式经济成为了带动区域整体发展的新引擎,开创了产城融合发展的新局面,实现医养健康产业集聚发展,促进产城融合,形成充满活力、相互协同支撑的大健康产业集群

  多层次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

  当前,纺织行业科技创新体系日益完善,科技创新平台不断丰富,提升了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促进了产业用纺织品行业的进一步发展。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可加强产业链协作,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依托各领域创新中心,整合多层级资源,可加快关键领域形成突破。

  在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方面,东方国际(集团)有限公司可谓业内佼佼者。据了解,东方国际投入11亿元,改革创新了以三位一体、一院五所为主要内容的科技创新体系,形成了三大全球布局的研发中心,获国家行业和市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业设计中心认定10家,建成国家行业和市级创新基地9个,承担了国家级项目4项,市级项目28项,完成高新成果转化6项,在五大领域上形成相应的核心技术,三年中创新产品的产值140.7亿元,在全球范围内申请或授权专利682件,获得国家、省部级奖励29项,制订227项国家或行业标准,为载人飞船工程、登月工程、航母工程、航空工程等提供了重要的战略物资。

  在全球创新技术中心体系建设方面,东方国际通过整合国内外资源进行应用性项目开发和市场化运行,已形成汽车内饰的全球技术设计研发平台,支撑汽车用纺织品全球布局,形成以进博会为特色的跨国采购集成供应链等主要核心业务,具有一定的国际竞争力。东方国际集团下属的申达股份已形成在欧洲、美国和中国拥有5家研发中心的汽车内饰全球技术研发平台,研发技术人员700余人,协同全球研发资源服务全球生产,中国(上海)研发中心承担新能源车的前瞻性声学材料技术研发,成为符合上海工业发展战略的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汽车内饰全球技术科创体系已在汽车内饰的全球产业链布局中支撑起百亿规模的汽车内饰制造产业,为中国汽车内饰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源动能。

  此外,由东方国际集团下属重点骨干企业牵头创建产业用纺织创新中心,通过对产业用纺织行业内共性技术、关键技术和“卡脖子”技术的攻关,提升产业链集成创新能力,在新能源车用纺织及声学技术、纺织行业的节能减排系统技术、绿色生态产业用纺织原材料的产业化技术、医卫抢险防护材料技术和先进柔性复合材料的产业化技术打造一批自主可控安全可靠的产业链条,建立重要战略物资、应急物资和民生物资保障。同时,重点在全球新能源车用纺织及声学技术研发中心、纺织环保减排技术体系创新、绿色功能性产业用纺织材料、新型高值高性能医用防护纺织品功能一体化工艺和产品、柔性复合材料等产业用纺织关键领域形成突破。

  在打造科技创新体系方面,南京玻璃纤维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主要开展了以下具体工作:一是积极开展全方位的科技创新资源整合和协同发展。牵头130多家国内复合材料领域的知名高校、院所、企业共同承担建设国家新材料检测评价平台复合材料行业中心。与中国航发商发公司以“一个团队、一个目标、一个计划”模式开展深入合作,共同荣获“中国产学研合作创新成果奖优秀奖”。“小核心,大协作”,承担国家核电重大专项课题“核级水过滤器滤芯研制”,与国电投上海核工院合作承担核电水过滤芯国产化,在三代核电机组成功应用。在高性能纤维及复合材料基因工程、数模仿真等方面广泛开展国际合作交流。二是多措并举建设科技人才队伍,构建人才梯队。秉持“院士、专家、工程师、工匠”四层级人才培养思路,建立从初级工程师到首席专家的科技人才发展通道,有效指引了科技人才职业发展。利用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促进产学研合作,培养专家型科技人才。聘请高校教授、行业专家作为顾问,带动科研水平提升。以“江苏省产业工人队伍建设改革”试点为契机,为工程师、技师设置互转通道,建立“双师型”人才队伍。

  近年来,搭建研发平台在企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在创新平台建设方面,南京际华三五二一特种装备有限公司为江苏省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设有际华防护装具研究院,环保、新材料生产研发基地,防护装具研发中心等。据了解,其发展战略包括塑造平台、融合创新、人才创新。其中在塑造平台部分强调,整合产业链资源,塑造单兵装备的产品集成平台,应急救援个体防护的产业链产品集成平台。际华防护研究院以及无纺滤材研究室在各自领域均形成一定的影响力,和科研单位形成了“产学研”一条龙的伙伴合作关系。

  欣悦健康拥有国家级工业设计中心、山东省医疗健康纺织材料重点实验室、山东省残疾人健康科技研究院、主动健康技术孵化基地等研发平台。并配套有CNAS认证实验室、黄河谣医学检验实验室、中国电科-欣悦联合研发中心、深兰&欣悦人工智能联合实验室、碳气凝胶实验室、人造血管实验室、纳米材料研究室、滨医附院-欣悦临床科研转化研究院、人体功效学5G实验室等13个专项工作站,与中国康复研究中心、中国睡眠研究会、青岛大学、滨州医学院、日本映寿汇、深兰集团等外多家科研院所、高校及知名公司建立了广泛的产学研合作。

  为进一步拓展芳纶材料在产业用纺织品领域的应用,泰和新材组建成立了烟台先进高分子材料研究院,聚焦高分子新材料领域的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为提升中国高分子新材料及相关产业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注入新动力。

  传化化学也依托传化技术研究院,持续开展化学助剂机理的研究,开展对阻燃、粘合、防水及其他功能性化学品的共性基础技术研究,与浙大、浙理工、北理工等高校及研发平台开展深入合作。

  为促进产业链上下游深度合作实现融合创新,天津泰达洁净材料有限公司通过新材料研究院、博士后工作站、技能大师工作室的建立,从研发模式、赛道拓展、成果共享等方面打破常规,对创新体系进行创新,形成组织化创新支持体系,大力激发科技人员的创新能动力,自主研发与技术合作并重,灵活运用产学研方式,在2020年获评中国熔喷非织造新材料研发基地。

  在完善科技创新链方面,通用技术中纺院则建立以政府资金为引导、自有资金为主体、社会资金为补充的研发投入保障机制,持续加大研发投入,研发投入比重达9%以上。依托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开展细分领域关键技术攻关,加快技术升级;坚持需求导向,加强重点领域产品开发设计,拓展多元化市场;加强产业链协作,建设行业重点技术研发基地,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企业纷纷表示,《指导意见》的发布将为企业持续进行科技创新提供动力与方向,加快企业研发高品质产业用纺织品的进程,拓展产业用纺织品研发成果在各领域的成果转化与应用,为保障纺织行业平稳运行做出贡献。

相关文章

扫描二维码关注我们

扫描二维码 关注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