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源性实时荧光PCR探针法检测流程解读
传统的检测肉类与肉制品掺假的方法,如感官检验和紫外、液相和气相等色谱技术都存在一定的弊端,如耗时长、样品预处理繁杂、仪器昂贵和对操作人员要求高等。近几年新兴的检测方法,主要是近红外、远红外光谱技术和电子鼻技术,但前者需要建立模型,分析过程复杂,而后者的灵敏度和识别率较低,对检测环境的要求高。
以检测蛋白质为基础的免疫学方法,由于肉类食品中蛋白质的稳定性差、含量变化范围广,干扰因素多等原因,导致了该类方法灵敏度较低、假阳性率较高的现象。基于动物的遗传信息差异建立的实时荧光PCR检测方法,具有特异性强,灵敏度高,可达到0.1%质量比,是肉类掺假鉴定的利器。可以用于检测动物组织及肉类制品中特定动物源性成份的鉴定,具有快速、准确的特点,可进行批量样品的快速检测。
检测原理:
PCR即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是在体外利用聚合酶扩增特异DNA片段的一种方法,是一种用于放大扩增特定的DNA片段的分子生物学技术。实时荧光PCR(Real-time PCR),通过在反应试剂中加入具有荧光特性的荧光探针,利用仪器的光学元件,在PCR反应过程中实时监测荧光值来确定DNA产量。
检测流程:
1.获取检测样品核酸
用相应的核酸提取试剂盒对相应的肉及肉制品进行核酸提取;
也可采用煮沸法,直接剪取少量的样品组织, 100℃加热5min,离心取上清即可;
2.动物源性检测试剂使用操作
a 复溶冻干阳性对照
b 复溶冻干检测试剂
c 加样
d 上机反应
3.结果分析
CT值:“S”型扩增曲线与阈值线的交点。
a. 待测样品CT值<30,有FAM荧光信号检出,并出现典型的扩增曲线,则可判断该样品含有相应的动物源性成分。
b. 待测样品CT值>35,则可判断该样品不含有相应的动物源性成分。
c. 待测样品30≤CT值≤35时,则需重复检测,再次扩增后检测体系的CT值≤35,且有典型的扩增曲线,则判定该样品含有相应的动物源性成分。当再次检测的CT值> 35,或无典型的扩增曲线,则判定该样品中不含相应的动物源性成分。